在“數字中國”建設這一時代主旋律下,通信行業將迎來何種變革?基建的助力將對各大運營商產生怎樣的影響?而投資者又該如何從通信行業中捕捉元宇宙投資機會?2021年疫情逐漸進入常態化,政策的密集發佈之下,醫藥行業景氣分化明顯,出現“一波三折”的局面。近期的醫保談判有何看點?跨年行情即將到來,醫藥行業是否還有機會迎來一波反彈?熱門的CXO概念該如何把握?中國基金報獨家打造高端訪談類節目《對話》,本期節目主題:“投資策略搶先知”,行業專家為您把脈資本市場變化趨勢。
12月13日19:00,中國基金報精心打造的《對話·投資策略搶先知》第四期上線播出。本期我們邀請到國盛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宋嘉吉與國盛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張金洋兩位業內知名首席分析師,為專業投資人和普通投資者奉上年度研究思考和投資判斷。
直播金句
過去幾年壓制通信板塊估值的主要原因是:在應用端,市場一直沒有看到一個殺手級的應用產生來進行驅動,讓所有的用户必須從4G切換到5G,這個環節是有所缺失的。所以現在,市場是非常希望殺手級的應用能夠出現,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有關元宇宙,海外一開始講到這些新型的應用的時候,國內投資者對此的關注熱度比較高的核心原因,這個進度是明年很重要的關鍵點。(宋嘉吉)
運營商的增長點還是來自流量,無論以前做音樂做遊戲,或是現在做元宇宙,它的發力點都是流量。在此基礎上,移動固網的雙千兆、數據中心都會成為它為流量服務佈局的重點方向。元宇宙的崛起會加速對流量需求的增長,這是背後的邏輯。(宋嘉吉)
通過集採的方式讓整個醫保的支付端去支付我們認為更有價值的環節。比如説原來的藥品、耗材定價當中有一定的水分,醫療服務的定價當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定價,那麼我們就會在這個過程當中騰籠換鳥,先通過集採的方式把這種定價水分擠掉,把這塊的錢省下來,去支付更希望支付的環節當中去,這是政策的大的邏輯。(張金洋)
對於現在中國的創新藥企業,實際上大家要關注以下這個幾點,也即具備什麼樣素質的企業是值得大家去關注的:第一就是做技術平台轉化的,就是第一平台型的。它不是以一個兩個的創新品種打天下,而是已經搭建出了自己整體的平台。第二個就是我們國家創新藥企業在自身的發展過程當中,他們為了抵禦自身政策的不確定性,包括現在產品的質量體系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些企業開始了自己的國際化的道路。(張金洋)
文字實錄
主持人:對話投資大咖,把握市場脈動。歡迎來到《中國基金報》獨家打造的高端訪談類節目《對話》現場,我是主持人文景。
本期我們將邀請國盛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宋嘉吉,他將為我們解讀通信行業相關政策和行業發展趨勢,詳解明年投資策略,同時也感謝國盛證券對本期《對話》節目的大力支持。
國盛證券成立於2002年,始終秉持“以卓越服務立業,以改革創新驅動,以控制風險安身,以金融科技圖強”的經營理念,致力於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培育行業龍頭,推動企業升級發展的金融賦能平台。
讓我們有請國盛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宋嘉吉,請宋總為我們解讀一下通信行業的變化以及發展。宋總您好,很高興來到我們節目。
宋嘉吉:主持人好,《中國基金報》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主持人:2021年是5G迎來飛速發展的一年,您曾在今年年初預測:工業互聯網有望在5G驅動下加速普及。此外5G的三部曲也逐步向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方向發展。現在已到年尾,請問宋總:在2021年,您覺得通信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如何?對於2021年的通信行業,您能否給我們一些關鍵詞?
宋嘉吉:整個2021年,對於通信板塊來説,叫“先抑後揚”。在上半年,5G的建設在經歷了2020年的一波高峯以後,整個進度有所放緩。今年下半年開始,隨着中國移動700兆的建設重新開始提速,又回到了增長的賽道。除了運營商主設備的投資,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與通信息息相關的建設方向都有不錯的發展,這些賽道為各位投資者提供了很多的機會。
主持人:您剛才提到“先抑後揚”這樣的關鍵詞,我們關注到,國家在大力發展通信行業的時候,一系列的發展規劃也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其中有哪些關鍵性的政策值得投資者關注,政策的變化又該如何影響到整個行業的發展?
宋嘉吉:目前來看,政策對於新科技的發展非常支持。最近比較關注的方向是工信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的發展規劃,簡稱“十四五”規劃。其中對整個工業互聯網,包括5G的基站建設數、未來的寬帶等通信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也有更大的扶持,同時還強調了關於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國家不僅去建基站,未來還需要提供更多的、實際能夠支持應用的算力,即:通信跟計算是需要配套發展的。這也成為“十四五”裏的熱點。此外,工信部對於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也都有各自的扶持計劃,相信也會對各自賽道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
主持人:我們看到,通信行業是數字化過程中的重要基建,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推進下,“數字中國”已經成為新的時代關鍵詞。“數字中國”的建設具體將如何影響通信行業的發展?
宋嘉吉:通信是“數字中國”的重要基礎設施,包含兩個方面的邏輯:一是我們為很多IT行業提供了通信的功能,比如物聯網、智能汽車,這個是通信能力的輸出;二是製造平台的能力,因為從3G到4G到5G,通信製造業一路追趕,最早在中國是“七國八制”,現在中興、華為在5G時代領跑全球,它們對技術標準的定義能力和通信產業鏈製造能力的輸出很有幫助。這些輸出到如汽車、新能源等行業,都會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從應用角度,車聯網、智能汽車、工業互聯網等都是未來可以應用落地的地方。
主持人:我們看到,在政策驅動和前沿技術的發展下,近幾年通信行業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通信行業的核心變化?從整體來看,通信行業中長期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
宋嘉吉:通信行業長週期的邏輯在於流量,從2G、3G、4G到5G,流量越來越大,起初用户大約只有100MB的流量,到現在可能人均每月都要用到30~40GB流量,流量使用越來越多。流量分成兩個方向:一是投資,在3G、4G、5G開始之前,都會迎來一輪投資週期和創新週期,比如投資規模的大小,未來基站的多少,這是投資週期的核心指標。投資背後的目的是技術創新,所以經常有投資者會問,通信行業是不是一個投資驅動的週期性行業?但流量本質上是由技術驅動的,因為有了技術的升級,產生了對流量越來越高的需求,這才會拉動對投資的驅動;二是消費,通信的消費是每人每月都必須有的消費,這涉及到日常的信息交互。這種消費體現為流量的增長,流量的優勢多方面的,如手機流量、家庭寬帶流量,未來還會有物聯網甚至車載的流量,在技術升級下,流量會不斷拉動對消費的驅動。按照細分賽道來看,目前景氣度比較高的是物聯網賽道。
這幾年,智能家居、5G接入、智能汽車等行業的流量數量的增長較為明顯。典例是,現在的新能源車,車載中控屏都已經很大,跟以前傳統品牌汽車的小型中控屏完全不同,功能也大幅升級。另一個是光通信賽道,如無線側的、數據中心側的。因為光是傳遞信息密度最高的載體,在光通信裏,光電的轉換都需要用到這個賽道,這對上下游的拉動是比較明顯的。從下游來看,是主設備賽道,因為它是所有技術集大成的平台,目前來看,全球的競爭格局也趨於穩定,就剩下中興、華為、愛立信、諾基亞幾個玩家。這個賽道在相對在行業裏佔據主導地位,大概是這幾個方向。
主持人:好的宋總,我們關注到,像碳中和、碳達峯都是今年的熱門詞彙。相比光伏、新能源、電力這些核心行業,通信行業可能有點不太一樣,當中是否也藴藏着一些投資機會?能否給大家介紹一下在雙碳的背景下,通信行業有哪些細分賽道是值得關注的?
宋嘉吉:在今年中期的報告中,我們提出來一個説法叫“綠色通信”,綠色通信背後講的是“通信+新能源”。對於通信,其本身是一個能量密度比較高的行業。第一個是5G的基站,大家會聽到一種説法:5G的基站因為頻率變化以及技術的演進,其流量功耗會越來越高;另一個是IT數據中心,這是一個能量密度非常高的地方。北美會將IT數據中心放在郊區;在中國,因為一線城市的流量較多,基於發展情況,東部比西部領先,但這整體也是一個高能耗的賽道。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一是整個基站的節能要求會提高,包括基站本身的節能減排和散熱;另一個是數據中心,用PUE值來説,北上深這幾個大城市一直在降,有的已經在1.3以下。未來也會有一些創新的降低PUE的方法,比如設立海底數據中心,即把一個大型的數據中心沉到海里去,通過洋流來散熱,在海南、深圳等幾個地方,有一些項目已經開始落地執行,這是一種應對碳中和的新型方式,而且解決了華南地區天氣比較炎熱,功耗要求較高的問題,同時也是針對達成地方碳中和指標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技術創新。
第三個是海上風電,這是新能源的一個主要方向。通信在這裏的體現是海纜,眾所周知,通信行業中,光纖、光纜也是比較大的細分行業。像中天恆通等龍頭企業,在線纜的製造方面積累了非常多的高端製造的能力。所以海上風電(有關通信的體現)相當於是海纜在光纖、光纜、線纜製造能力的輸出。這幾年我們看到,這一塊內容的量非常大,所以綠色通信是通信裏面比較熱的方向。
主持人:下半年在碳中和的驅動下,新能源汽車銷量也再創新高,您覺得車企的需求將如何影響通信行業?這當中又藴藏着怎樣的投資機會?
宋嘉吉:這是我們最近非常關注的話題,在我們最近的年度策略報告當中,也把這個單獨拎出來,作為一個細分賽道跟大家做推薦。
2022年是車載5G模組的爆發之年,之前的車載模組,從通信角度上來看都是4G模組為主。但是隨着明年新車的發佈,而且5G網絡逐步建設完備,從4G到5G的乘用車的升級會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向。這背後隱含的邏輯就是,汽車成為了一個新的流量載體,就跟我們當時看到的手機一樣,使用手機就會消耗流量。現在對於汽車,車內聽音樂、使用導航、進行車路協同輔助駕駛等,都是基於流量的承載。這個帶來的結果是,車用模組的單價從原來的200多塊錢增加到了1000塊錢,單價的提升,會使得國內的物聯網模組廠商率先受益。另一個是車內的各種連接器,這也會有量的增加。
所以,車作為一個新的流量載體,所帶來的整個車內通信架構、IT架構的變化,會成為明年整個市場新興的關注方向。比如今年比亞迪等大車廠,5G模組的出貨量僅幾萬,但是明年,增長量可能會翻幾倍甚至10倍,這也是我們非常期待、非常關注的。
主持人:好的宋總,您之前提出,在經濟數字化的大潮下,物聯網板塊將迎來黃金髮展期,您提出這一觀點的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從中長期看,物聯網行業將會如何發展?
宋嘉吉:萬物互聯是5G三大方向當中的一個,其他兩個分別是高實時性和大流量。萬物互聯是5G區別於4G的大特點。從下游應用來看,包含5G的接入、海外的CPE、新零售等。現在去商場購物吃飯,麥當勞、肯德基都採用自動點單機,超市和7-11便利店也開始廣泛使用自助購物機,這就是新零售;在筆記本電腦領域,很多筆電現在都帶有上網模組;還有智能家居等市場,都進入了中長期快速發展的賽道。總結來説,今年我們看到的很多下游賽道的爆發是出其不意的。原來未曾注意的賽道突然崛起,其各種數據上升快速。
從區域上來看,物聯網是一個全球化的市場,類似新型的手機終端。中國在這個領域裏有非常強的研發,包括製造和供應鏈的優勢。經過這幾年手機的發展,市場已經看到了一個發展標杆,在智能模組、物聯網方向也是如此。從產業鏈上看,模組行業主要包括上游的芯片、中游的模組、下游的終端、再下游是運營,大概分成這四個環節。目前來看,芯片還是以高通為主,國內其他芯片廠也在逐步發力。
中游,從模組跟終端來看,都是中國產業鏈上的企業比較擅長的方向。從應用層面來看,這塊也發展得比較好。未來國內企業在全球化、整個產業鏈的方向上是值得期待的,發展也會比較快,目前來看也是明年最確定的方向。
主持人:好的宋總。今年5G的基建力度也在不斷加碼,700兆的基建也在陸續建成,這會對各個運營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明年這塊的利潤部分會不會有明顯的增厚?現在是否是佈局運營商賽道比較好的時間點?
宋嘉吉:今年下半年,中國移動在700兆頻段上全面發力,預計到2022年底將基本建成700兆的網絡覆蓋,這意味着中國移動通過跟廣電合作,在網絡覆蓋上,因為有700兆頻段助力,網絡覆蓋力度會大幅增強。用這個頻段來覆蓋的效率,比之前的2.6G高很多。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兩家也在共建共享上、在基礎設施上不斷髮力。
對於運營商,隨着未來幾年對5G的資本開支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但在中長期的週期上來看,它會慢慢進入流量的收穫期。因為它的主要成本是固定投資的資本開支的折舊分銷,在收入(即流量)這一端還會有持續的增長,所以這是一個長週期的增長。
另外,中國移動現在也在迴歸A股,迴歸以後,它最近的改革力度、700兆建設的新動向,都是值得資本市場關注的,但是利潤的釋放不會很快,它需要一箇中長期的時間。
主持人:現在元宇宙概念非常火,國內三大運營商也開始陸續有所行動。從中長期來看,您覺得運營商的發展側重點會向哪些方面傾斜?除了運營商,隨着元宇宙生態的不斷完善,在流量端的整個產業鏈是否會迎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我們還想問,在通信行業中投資者應該如何捕捉和元宇宙相關的一些投資機會?
宋嘉吉:這是一個比較新的話題。首先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運營商的增長點還是來自流量,無論以前做音樂做遊戲,或是現在做元宇宙,它的發力點都是流量。在此基礎上,移動固網的雙千兆、數據中心都會成為它為流量服務佈局的重點方向。元宇宙的崛起會加速對流量需求的增長,這是背後的邏輯。
對於運營商,從通信的細分賽道來看,第一個是光模塊。因為對於光通信,光的承載能力是最強的,它是元宇宙增長的基礎。同時,國內的光模塊企業是參與到全球分工的。目前北美像Facebook、微軟這些企業在元宇宙上的佈局相對領先,所以能夠參與到海外雲廠商供應鏈的這些企業,我們覺得是重點受益的。另一個是IDC(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相對比較冷,因為去年經歷了IDC的一波大建設以後,今年市場預期有所降低,但隨着元宇宙的興起,數據中心仍有流量增速。所以,明年從海外到國內都會從底部出現上行週期。
還有一個被市場忽略的,或者説明年會逐步興起的賽道是邊緣計算。這個概念的提出有一段時間,但是真正關聯到元宇宙的時候,虛擬人、3D的沉浸式渲染等,都依賴於邊緣計算。這對小基站、邊緣存儲、計算的需求都會大幅上升,這和以前是不同的。
主持人:剛才宋總已經提到了很多的投資機會,現在站在年尾,請宋總給我們做一個總結性梳理。您覺得通信行業哪些細分賽道是將來可以值得關注的?請宋總介紹一下通信行業的投資邏輯,它未來可能存在的風險點有哪些?
宋嘉吉:按照今年的邏輯,第一個是物聯網的方向,物聯網在參與全球分工的過程當中,中國企業的增速較快,龍頭企業的發貨量在這幾年快速增長,這種趨勢預計在明年還會持續。
第二個是物聯網關聯到一個比較好的下游產業:智能汽車。汽車模組的升級,包括計算能力的升級,將會使得(汽車製造商)採購的模組不僅用於通信,可能還要搭載操作系統,相當於一台小型手機,這對整個智能汽車行業的流量帶動作用,也是明年能夠看到的一個比較好的賽道。
第三個是光通信,這個賽道在去年有較高的市場預期,今年則有所降温,原因主要是兩個:一個是國內5G建設,(收益情況)其實是前低後高,所以上半年國內的需求比較大;另一個是大家預期200G、400G這種高端的流量數據模組(光模塊)會出現一定的降價。但是明年,隨着海外對元宇宙,對於這種新型下游應用的一輪崛起,它的流量、需求會逐步好轉,這可能會扭轉今年市場上比較悲觀的預期,所以明年也值得去關注這個賽道。
還有一個是雲視訊,這是我們一直比較看好的方向。疫情以後帶來的線上辦公的趨勢一直都還在,例如電話機、視頻通話,包括Facebook已經演示的未來基於3D的沉浸式元宇宙會議,使用虛擬人進行交互,這對雲視訊也是一個長期驅動。這裏面,中國企業的製造能力,包括以前跟微軟等巨頭的合作都表現得非常好,所以這個賽道我們明年還會繼續繼續看好。
關於風險點,通信行業今年表現出來的第一大風險點就是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漲價,因為芯片的漲價在今年二三季度已經給處於中游的通信行業帶來了毛利的壓力,這個在報表上是能夠看到的。第二點是全球的貿易環境,之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今天的禁運,都給通信行業帶來了較大不確定性。最後一點是5G創新的進程,因為過去幾年壓制通信板塊估值的主要原因是:在應用端,市場一直沒有看到一個殺手級的應用產生來進行驅動,讓所有的用户必須從4G切換到5G,這個環節是有所缺失的。所以現在,市場是非常希望殺手級的應用能夠出現,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有關元宇宙,海外一開始講到這些新型的應用的時候,國內投資者對此的關注熱度比較高的核心原因,這個進度是明年很重要的關鍵點。
主持人:好的宋總,關於通信行業的投資邏輯,《中國基金報》粉絲會的朋友們也有問題想要請教宋總,我們從中選取了兩個問題,來請宋總為我們做一下解答。第一個問題還是跟5G有關,我們瞭解到我國目前的5G獨立組網網絡已經達到了全球最大規模,中長期看,您認為5G應用是否會持續影響到通信行業?在5G的主線下,有哪些投資方向是值得關注的?
宋嘉吉:影響通信行業的因素,目前主要是需求跟應用。在2019年左右,通信行業處在投資和創新的週期,運營商和設備商都在對通信產品進行選型、進行一些標準上的磨合。到如今,行業已經進入建設和放量的時期,之後看會逐步轉入應用週期。在2014至2015年,4G的應用週期時,通信行業之所以能夠迎來一輪爆發,是因為短視頻和遊戲的崛起。在當年使用3G玩遊戲的時候,體驗很差,但4G時期,用户網絡遊戲體驗大幅改善,看視頻直播的體驗大幅改善,這驅動了整個板塊未來的高景氣。所以,5G到目前為止,應用仍然是最大的方向,這代表了未來的需求。
重點關注的賽道,第一個是物聯網,我們關注的賽道,未來想象空間一定是巨大的。站在當前,甚至無法預知明年會有哪些物聯網的應用點會爆發。比如,最近在海外,Tricker(跟蹤器)(可用於寵物,或防丟失用途)賣得很好;前段時間,共享滑板車也賣得很好。這些下游的應用都在不知不覺中,給我們的生活、給下游應用的市場帶來了一些變革。
第二個是汽車,我們看到,應用層發展起來以後,汽車已不僅是一個行駛工具,它的功能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邁進。而未來支持這些功能的實現,都需要光通信。所以,光通信裏包括前端的光學、後端的光通信模組,甚至上游的光芯片,這幾個都是我們去重點關注的方向。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和區塊鏈有關,粉絲朋友們關注到,我國正在大力鼓勵區塊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相關監管政策非常嚴格。在這樣的背景下,您認為區塊鏈市場的發展前景如何?關於區塊鏈,您有什麼投資建議可以給到大家?
宋嘉吉:區塊鏈本身是元宇宙的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因為它形成了元宇宙數字世界裏的一個清結算的底層。國內對於區塊鏈本身的技術扶持力度很大,但是對代幣有明確的監管要求,之前有關部門的發文,都表明了這種監管態度。
展望未來,區塊鏈本身的技術在to B和to G的應用仍將快速發展,這是國內投資者可以去明確關注的。從全球的範圍來看,英偉達作為元宇宙的算力基礎,包括區塊鏈的算力基礎,這是算力的龍頭;像Roblox這種做遊戲社交類平台的標的;微軟、Facebook這些向元宇宙轉型的巨頭,可以密切關注他們的進展情況。
其他小一些的公司,像遊戲的引擎、一些遊戲的應用都可以關注,國內也開始有這類公司湧現。但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它必然伴隨着一定的泡沫,實際到業務推出,到大家實實在在能看到這些應用來改變我們的生活,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主持人:好的宋總,非常感謝宋總的精彩的分享,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通信行業也迎來了許多的變革,相信通過宋總的分析,大家對通信行的發展趨勢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再次感謝宋總的精彩解讀。
宋嘉吉:好的,謝謝主持人,也祝願《中國基金報》的朋友們能夠投資順利,謝謝。
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