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4373,預計閲讀時間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
作者蓋伊•斯皮爾已經運營藍寶石基金長達18年,取得了令人難忘的成功和震撼市場的回報。作為沃倫•巴菲特的熱心門徒,蓋伊從1500萬美元資金起家,嚴格複製了巴菲特1950年代的合夥人費率結構與方式。2007年6月,他和投資大師莫尼什•帕伯萊出價65.01萬美元,競拍到與“股神”巴菲特共進慈善午餐的機會。在創立藍寶石基金之前,他曾在紐約擔任投資銀行經理,並在倫敦與巴黎短暫從事過企業管理諮詢工作。
斯皮爾還是財經評論員,曾在CNN、CNBC、彭博電視台、福克斯商業新聞等媒體發表評論。斯皮爾以名列前茅的成績獲得牛津大學政治哲學經濟學位,曾與英國首相卡梅倫共同修經濟學課程,之後在哈佛商學院完成MBA學業。
1
堅持自己的原則
什麼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呢?在任何情況下,我行為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則。其他只要是和原則相違背的,和目標不一致的,不要去做。巴菲特的投資原則是,低價買入,長期持有。低價買入就是,找一家好的公司,以一個好的價格大量買入。那麼究竟什麼是好的公司和好的價格呢?巴菲特決定是否買入一隻股票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就是,現在的股票價格是否低於股票的實際價值;而長期持有就是,耐心地等待公司價值提升,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隻股票10年,那麼你乾脆就不要買它。
比如,作者在1995年,科技概念股暴漲,整個資本市場都在追捧,但是巴菲特卻一點反應也沒有,依舊投資那些看上去不怎麼高科技,但是收益率卻又非常高的行業,比如説可口可樂。
當時有輿論就説,巴菲特老了,眼光跟不上了,導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開始不斷下跌。作者當時用巴菲特的投資原則分析,他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被嚴重低估了,那麼在整個市場都在拋售的時候,作者卻用大量的資金購買了這家公司的股票。
結果,1997年爆發了金融危機,科技概念股開始暴跌,巴菲特投資的企業卻沒受到影響。後來作者購買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價格翻了四倍多。
堅持原則不光是在如何選擇投資策略方面,在如何做好一家公司方面也一樣。
比如,在華爾街有一個慣例,不管投資掙不掙錢,基金經理的管理費照收不誤。一些公司投資做的不怎麼樣,主要靠推銷、靠跑業務,收取資金的管理費掙錢。
作者剛開始也是這樣,結果失去了很多客户。但是巴菲特不一樣,錢全放我這裏,我一分錢管理費不收。不但一分錢不收,只有淨收益超過6%的時候,巴菲特才從超過6%的那部分中抽取25%的佣金,也就是説,我的股東投資收益不到6%,我就一分錢不掙。
很明顯,在巴菲特心裏,投資者的利益高於自己的利益,這樣的結果肯定是投資人和自己一條心。後來,作者下定決心,寧可收入少點,少掙點錢,也要保證股東利益。結果,作者的基金公司反而多了很多長期合夥人,生意還越做越大了。
2
遠離瘋狂人羣與噪音
瘋狂的人羣,説的就是不理性;噪音,説的其實就是和原則不相關的事情。
比如,一提起股票投資,你首先想到的或許就是華爾街,還有華爾街上的豪華辦公樓,辦公樓裏的豪華辦公室,辦公室裏開着會、盯着電腦、打着電話的基金經理。但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部,不在華爾街,不在鬧市區,沒有豪華辦公樓,也沒有豪華辦公室,公司總部只有25個人,老闆辦公室只有16平方米,辦公桌只有課桌那麼大,辦公桌上也沒有電腦。
巴菲特連公司都不經常去,他經常在家裏辦公,就算是去了辦公室,他也是一頭鑽進辦公室裏讀書看報,甚至經常連手機都關機,沒有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他甚至説過這樣的話,説:“如果沒啥事兒的話,我能在辦公室裏讀書看報度過餘生”。
那麼,巴菲特為什麼不這麼做呢?那就是遠離瘋狂人羣與噪音。讓公司總部遠離華爾街,就是要遠離瘋狂的人羣,不被外界信息干擾;公司不放在鬧市區,就是不想有太多人拜訪,不想在無效的社交上浪費時間;辦公室裝修得不豪華,就是不想有東西擾亂自己的思維,影響自己安靜思考;辦公桌小一點,就是不想放什麼雜物,影響自己讀書看報;辦公室沒電腦,不看大盤,就是為了遵循自己的投資原則,要長期持有。
比如,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巴菲特就因為遠離華爾街,幾乎完全遠離瘋狂人羣與噪音,所以就做出了很多正確的決策。當股市暴跌,整個市場都在拋售的時候,巴菲特卻先後投資了高盛集團、通用電氣、箭牌公司、陶氏化學等幾家公司。雖然當時市場對巴菲特的投資不看好,他的公司股價也下跌了30%,但是事實證明巴菲特是對的,金融危機過後,整個股市又開始回暖,巴菲特的這幾筆投資一共賺了一百多億美金,投資回報率接近40%,非常高了。
而作者,當時就坐在華爾街的辦公室裏,眼睜睜看着手裏的股價暴跌,一點辦法也沒有。也是在2008年6月的這次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給他説了個建議:“你只靠大腦去過濾噪音沒啥用,你需要的是正確的工作環境。”於是作者當機立斷,直接把公司從華爾街搬到了瑞士的蘇黎世,為了給自己創造正確的工作環境,作者還直接把巴菲特的一些做法照搬了過來。結果就是,因為遠離華爾街,作者開始像巴菲特一樣獨立做決策。那當然投資的心情,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樣了。
3
永葆童真與好奇心
什麼是永葆童真與好奇心,其實説的就是幸福感的來源。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有個通病,每天都很焦慮,因為那些比我們牛的人還比我們努力,於是經常加班加點的工作,沒有時間好好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那永葆童真與好奇心,真就能帶來幸福感嗎?
其實,科學家很早就發現,一件事兒不管多大,都很難給我們帶來長時間的感受。比如,你意外掙了一筆錢,剛開始肯定特別高興,但是沒過多久幸福感就消失了。其實,我們長時間的幸福感,不是來源於生活中的大事,而是來源於生活中不斷出現的小幸福。
作者,在深入學習模仿巴菲特以前,就是那種關注賺錢多於關注生活的人。作者是牛津和哈佛畢業的,受的是傳統教育,一畢業就進入華爾街,天天受華爾街金錢至上的理念薰陶,上班就和打仗似的,那工作壓力可想而知,什麼生活滿足感,那壓根就沒時間考慮。於是作者就開始研究,巴菲特是怎麼處理生活和工作關係的,一研究才發現,巴菲特就是通過高頻次的小幸福讓自己保持快樂的。
比如,巴菲特有很多和一般投資人不一樣的地方,不愛熱鬧、不喜歡開會、手機老關機、一上班就鑽在辦公室看書。巴菲特還特別愛玩橋牌,每週至少四次,每次兩個小時。為此,他還創辦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橋牌比賽。橋牌的規則講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説就是一種講策略、重合作的棋牌類遊戲。
橋牌得把這些複雜的規則全部學習一遍,這拼的就是耐心;其次你得選個同夥和他站在統一戰線上,這拼的就是合作;然後你得通過對手和隊友出的牌來推測他們的底牌,這拼的就是對不對稱信息的洞察;最後你還得分析手頭的信息,頻繁做決策。
巴菲特還是個有名的段子手。比如,2012年,他論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時所説的一個例子,有一天他正開車回家,他妻子突然打電話過來,警告他説:“親愛的,你開車可得要小點心啊。我剛剛聽到廣播裏説,有一輛車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他回答説:“寶貝兒,你也聽廣播了啊,不過不是一輛車在逆行,是所有的車都在逆行。”
總之,巴菲特就是通過保持童真,保持好奇心,積攢每一個小幸福,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的。巴菲特就説過這麼一句話,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公司,不過不是去上班,我是要去教堂畫壁畫兒!
4
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係
有價值的人際關係就是指,與這個人交往後,你會變得更加優秀,從這個人身上你能學到很多東西。那為什麼要培養有價值的人際關係呢?
2007年,哈佛大學醫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如果你一個親密朋友變胖了,你就會有57%的概率跟着變胖。那為什麼肥胖會傳染呢,其實就是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選擇和誰做朋友就非常重要了。在這次午餐上,巴菲特告訴作者,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和正確的人在一起,和更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會不知不覺地進步。
所以,這個真理還講出了學習的另一條路,就是和牛人交朋友,把自己丟到牛人圈子裏。因為牛人總是扎堆兒出現,牛人的朋友大多也是牛人。有牛人為我們做榜樣,我們就有了一個足夠高的參照點。
那怎樣選擇合適的朋友呢?巴菲特告訴作者他自己選擇朋友的辦法。假如一個房子裏有100個人,他會先選出10個他想要合作的,再選出10個他堅決不合作的,剩下的80個人有待觀察,只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少數拿得準、信得過的人身上。
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是特別有用,100個人,一個一個認識得到什麼時候,所以不如選擇10個最牛的、價值觀最相投的,只和他們產生連接。其他的也不都一棒子打死,不下定義,以後再説。
5
忠實於自己
忠實於自己,就是要忠實於心中的那張內部記分卡。那什麼是內部記分卡呢?巴菲特認為,每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會受到兩張卡片的影響,一張內部記分卡和一張外部記分卡。內部記分卡,就是自己要堅守的原則、自己內心認可的價值;而外部計分卡,就是指別人的評價、公眾的認可和別人的贊同。每次做選擇的時候,你就拿出這個內部記分卡,然後遵循卡片上的內容做決定,每做一次,就記一分;而外部記分卡,直接扔掉。
比如,作者剛從哈佛畢業時,看着同學一個個都找到好工作了,心裏特別着急,就隨便進了一家看起來很光鮮的投行工作。結果進去才知道,工作的內容竟然是昧着良心包裝垃圾股,然後讓散户接盤。
作者內心備受煎熬,但是他不想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生怕別人認為自己是因為勝任不了工作而被辭退。在硬着頭皮堅持了18個月後,他才離開。後來因為這一段黑歷史,作者差點連工作都找不着。
反過來看,堅持內部記分卡的人,他們只管向內建設,不管別人怎麼説,不管面對多大的誘惑,他只按自己認定的價值往前走。
比如,巴菲特非常有錢,但巴菲特住的房子是20世紀50年代花3萬美元買的,開的最多的車也是很多年前花1.5萬美元買的,早餐吃的最多的是漢堡和可樂,一個富豪,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一箇中產階級。那他為什麼這麼做呢?
巴菲特在內心認為,賺錢是為了“自由”,賺夠了錢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為自己工作,開多少工資都是浮雲。
在學習和模仿巴菲特的十幾年裏,作者終於認識到,他並不是要成為巴菲特第二,而是要忠實於自己。不同人的抗風險能力是不同的,每個人都需要了解自己的個性特點。對於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後,作者不再去追求最高收益,而是遵循內部記分卡,只尋求長期穩定收益。
所以,作者把很大一部分資金投給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他看來,不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情感上,這家公司都為自己的投資提供了穩定的因素,這是因為有巴菲特的存在,在心理上會給他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