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嵐君
數據顯示,全市場目前有超過2500只基金(A/C份額分開計算)的規模不足2億元,1000餘隻基金的規模更是低於5000萬元,最“迷你”基金的資產規模僅有幾百萬元。迷你基金成為很多基金公司的沉重包袱。令人詫異的是,相當數量的基金公司不僅願意賠本賺吆喝,保殼迷你基金,甚至還在不斷新發產品,創造出更多的迷你基金。
業內人士認為,在存量競爭的當下,基金公司不是不願意重振迷你基金,但贖舊買新、此消彼長成為圈內共識,唯有不斷通過新發基金才能做大規模、保住規模,這導致了公募基金行業中不斷“內卷”的局面。事實上,基金公司已清楚認識到,這是互相消耗的死循環,卻無力改變。但在未來,在行業“馬太效應”之下,這些迷你基金面臨着嚴峻的生存壓力,小公司生存會越來越難,唯有改革創新、引進人才,形成正向循環,才能在頭部公司集中度提升的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
二八分化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有17只權益基金的發行規模均超過100億元,而這些基金主要是大中型基金公司旗下產品。其中,廣發基金4只,博時基金、易方達基金各有2只。
與此同時,明星基金經理在管規模也進一步擴大。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在主動偏股基金中,全市場“最有錢”的10只基金管理資產總規模達到6286億元,而全部權益型基金平均規模約為11.64億元。具體來看,景順長城基金經理劉彥春在任管理基金總規模達到1015.80億元,成為繼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之後,第二位管理規模超過千億元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此外,劉格菘、董成非、謝治宇等一眾知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超過500億元。
如果把範圍拓展到所有基金類型中,共有354只基金規模突破100億元,而單隻基金平均規模為18.46億元。這意味着,資金向頭部基金公司和頭部基金經理聚集的態勢已日趨明顯,行業二八格局明顯。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公募基金頭部化的背後,一批迷你基金則逐漸被邊緣化,面臨着嚴峻的生存壓力。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場11484只具可比數據的公募基金中,有2557只(A/C份額分開統計)基金的管理規模低於2億元,佔比達22.27%,其中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基金有1593只。
與此同時,隨着基金規模的縮小,基金清盤的節奏也在加速。截至5月23日,今年就有91只基金因為一直收益不佳,導致規模持續萎縮,最終清盤,其中半數是主動權益類產品。
陷入窘境
用圈內人士的話來講,大規模基金通常很難快速調倉,及時避險,小規模基金可能更容易把握機會,成為市場中的“黑馬”。但從基金業績來看,不少迷你基金表現並不理想。
例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東海科技動力基金規模僅為2664萬元,A份額淨值當季增長率為-4.19%,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78%。東海基金旗下另一隻基金東海美麗中國也面臨相似的窘境,當季淨值增長率為-3.84%,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00%,且基金資產淨值於2021年1月4日起低於5000萬元以下,已持續58個工作日。
無獨有偶,2020年9月27日成立的上銀核心成長混合基金今年一季度末規模剛好為5000萬元。根據報告,該基金A份額一季度末淨值增長率為-6.06%,C份額淨值增長率為-6.14%,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32%。而另一隻基金上銀鑫恆於2020年11月18日成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基金規模為1.98億元,份額淨值增長率為-4.66%,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為-1.99%。
必須承認的是,雖然相當一部分迷你基金規模萎縮與其業績不佳有關,但中國證券報記者通過歷史數據發現,也有一些迷你基金過往表現並不差,成立以來給投資者帶來了較好的正回報,而且由於其投向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某種市場格局下,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比如迷你基金中的QDII基金,由於投資海外市場,運營成本可能更為高昂,一些QDII基金卻叫好不叫座。
中國證券報記者進一步整理後發現,絕大多數績優的迷你基金,要麼太過小眾,要麼高回報集中在某一階段中,業績波動大。對於投資者而言,投資迷你基金不僅要面臨業績不穩定,還要承擔較高投資成本、基金淨值受大規模申贖衝擊甚至是清盤的風險。
總體上看,迷你基金尤其是權益類基金,不僅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小而美”的收益回報,往往給持有人帶來不佳的投資體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為公募基金行業積累了大量負面因素。
儘管迷你基金業績不佳,但一些基金公司並未停止發行新基金的腳步。公募拼命發行新基金的意義究竟何在?與其努力出新,為何不注重原本迷你基金的管理,用保殼迷你基金取代濫發新基?上海一家中小公募銷售負責人王兵(化名)一語道破天機:“新基金髮行仍是基金公司保規模、增規模‘戰役’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很多基金公司都清楚明白做大迷你基金的重要性,大家一起拼命新發基金就是一種‘內卷’,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的資金資源,從而導致單隻基金‘收益努力比’下降。”王兵説,“可如今大家都面臨存量競爭的難題,贖舊買新成為圈內共識,只有不斷通過新發基金來做大規模。雖然很多時候都是賠本賺吆喝,但並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解決辦法。這是基金圈的‘通貨膨脹’。”
行業難題
一般而言,當基金規模低於2億元時,將會面臨清盤風險,大部分基金合同約定當基金持有人數連續60個工作日達不到100人或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時(部分會有三年保護期),進入清盤程序。中國證券報記者瞭解到,基金清盤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由於每隻基金需要支付的固定費用相當,若規模過小則會導致該部分費用侵蝕過多收益,同時投資運作的難度也會加大,無論從投資者還是基金公司的收益成本考慮,都會對這些基金清盤;二是委外基金一旦遭到資金方贖回,若市場上找不到其他委外資金,基金公司也會選擇清盤。
王兵直言,藉着市場熱度高漲,過去一年新發爆款基金頻現,但對小基金公司助力不大。“行情好的時候新發基金確實會吸引投資者的關注,但這時各家基金公司都想分得一杯羹。頭部公司的明星產品一旦發行,一般是各大銀行的重點安排對象,甚至可能全渠道推廣。小公司被擠佔檔期後,產品發行只能往後排,與同期發行的大公司產品競爭也較為乏力。”
一些迷你基金成為了基金公司的沉重包袱。有些中小基金公司,已經承受不住迷你基金保殼的壓力,開始批量清盤旗下的迷你產品。數據顯示,目前年內已有91只公募基金進入清算,遠超去年同期的33只,且和以往多為債券型基金清盤相比,年內權益類基金包含量化類基金清盤的數量明顯增多。
某基金公司副總經理直言,這些基金目前業績較差,翻身可能性低,卻仍在持續耗費較高的管理費用。在行業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這些迷你基金的“退出”將成為必然,只是面臨怎樣退出的問題。
但現實中,對於仍有餘力的基金公司,尤其是大中型基金公司來説,依舊不願意開啓清理旗下迷你產品的舉措,保殼意願濃烈。正因為如此,公募基金行業的迷你基金數量在清盤公告頻頻出現之後,並沒有顯著下降。
“造成規模不斷下降原因有很多,當前股債雙殺、貨幣政策調整、風險偏好降低、人氣低迷都是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今年一季度規模突然斷崖式下跌的基金。”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營銷人士説,“從持續營銷來看,一些迷你基金產品規模小,有清盤和贖回風險,懂行的投資者都是繞道而行。並且在第三方平台做持續營銷,要麼花成本搞活動,以獲得一段時間的市場關注度;要麼就得有過硬的業績,讓投資者真正看到。這兩點對於小基金公司而言都並非易事。”
上述人士進一步解釋道:“基金清盤會造成公司在業內聲譽的下滑。何況,迷你基金的存在對大基金公司影響不大,管理費照收,並且還有殼價值。”
其實,面對旗下的迷你基金,基金公司心裏也非一片坦然。一位基金公司總經理透露道,首先,迷你基金日常運營中產生的渠道費用、人力成本等,僅靠收取管理費已經覆蓋不了;其次,隨着基金牌照優勢弱化,金融混業競爭加劇,基金公司想保住迷你基金,自然會扯其他業務的後腿;第三,迷你基金業績較差,排名壓力會逐漸消磨掉基金經理的管理熱情;最後,迷你基金還給持有人造成了潛在風險,利益難有保障。
某業內基金研究人士認為,未來產品業績不突出的小基金公司生存會越來越難,必須要改革創新、引進人才,形成正向循環,才能在頭部公司集中度提升的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小基金公司想要突圍,必須要做出特色化、差異化的產品,且業績要更加突出。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