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交易,迄今已滿月。截至8月13日,全國碳市場收盤價54元/噸,較首日開盤價上漲12.5%;交易量持續萎縮,累計成交量651.88萬噸,成交額3.29億元。
作為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全國碳市場未來如何提升交投活躍度,讓其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成為業界廣泛關注的話題。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和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並廣泛採訪一線控排企業和市場人士,廓清全國碳市場未來走向。
“交易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全國碳市場開市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與其同事仍然很忙,接受證券時報記者的專訪時間約在了下午5點後,“接下來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為企業做好碳市場能力建設培訓,精細化服務,推動控排企業儘快入市並提高交易頻次。”
交易量持續萎縮,交易價格較為堅挺,是全國碳市場開市一個月以來的兩大特徵。由於價格堅挺導致控排企業惜售的情況,加上企業履約期仍然未到,當前碳市場活躍度普遍不高。
賴曉明透露,推動控排企業儘快交易、納入更多高排放行業、加快機構投資者入市等措施都在積極推進中,“爭取到年底,全國碳市場達到初步活躍狀態”。
控排企業觀望氣氛濃厚
交易量持續萎縮,是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的主要特徵之一。記者查閲發現,首日成交410萬噸後持續走低,最低至6001噸。
“集團已參與了多筆交易,原因在於數據測算比較完整,內部評估碳配額盈缺情況比較準確。”一家大型央企碳資產管理公司(代理集團旗下所有控排企業在全國碳市場交易)相關負責人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多數控排企業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部分反應慢的企業,可能還在開户。”
這樣的説法也得到賴曉明的證實。他告訴記者,目前2162家發電行業重點排放企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約80%的企業已開户,“企業需要開立交易賬户、登記賬户和資金賬户,企業內部流程較長,部分企業目前正在開户中。”
已完成開户的控排企業,參與交易的也並不多。“相當一部分企業,此前沒有參加過地方試點,初次接觸碳市場,對碳資產管理的認識不足,碳資產管理的流程還不完備,入市交易相對謹慎。”賴曉明説。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志青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國碳市場交易量較低應是市場還在觀望,國家發放的免費碳配額是否夠用,控排企業對自身需求還不是很明確。
“部分交易可能只是試水,目的在於熟悉交易規則等。”李志青舉例稱,極個別交易觸及漲停價,但量較少,由於市場不活躍,可能是企業為了熟悉交易規則進行的試點。
業內普遍預計,履約期前,全國碳市場交易有望有所活躍。根據時間安排,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今年9月30日進行配額核定,12月31日進行清繳履約。
李志青預計,清繳前一兩個月的交易比較頻繁,在知道配額是缺口還是盈餘時,碳市場的交易會更加活躍。上述大型央企碳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碳排放權配額僅是預分配,9月30日核定後,交易可能更活躍些。
“一般情況下,當企業知道自己需要履約的配額數量時,就會進行‘買’還是‘賣’的操作。”賴曉明説,根據試點情況,也是履約前兩三個月交易比較集中。
上海電力日前在投資者互動平台上表示,公司所屬發電企業已完成全國碳交易系統註冊登記,具備碳交易資格,後續將根據需要適時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價格呈上漲趨勢
“如果允許個人投資者參與,我一定會投資全國碳市場,中長期看,目前肯定處於低位,未來不止這個價。”談及全國碳市場價格,李志青説。
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相比交易量的持續萎縮,價格較為堅挺,一個月以來的最低價即是首日開盤價48元/噸,期間最高至61.07元/噸,目前維持在50元/噸至60元/噸之間。
在賴曉明看來,價格仍在合理範圍內波動,“價格目前是由配額供需決定的,長期受國家政策、產業情況和配額分配等因素影響。”
“從整體趨勢來看,目前全國碳市場價格仍處於低位。”李志青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預計10月後全國碳市場交易會越來越活躍,價格也會走高。
上述大型央企碳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全國碳市場目前價格處於合理區間,“未來,全國碳市場價格仍將呈現上漲趨勢,全國碳排放權配額產品有較高的上漲空間。”
據透露,控排企業存在“嚴重惜售”情況,“看到價格有時觸及漲停價,且具有漲價預期時,控排企業肯定不願意賣,選擇等待。”
李志青分析,全國碳市場價格最終將回歸碳減排成本,總體測算下來,50元/噸的價格遠低於碳減排成本,“如果未來我國徵收碳税,碳税可為全國碳市場確定基準價。”
在李志青看來,未來,全國碳市場將逐步成熟,不排除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測度或晴雨表。
加緊推進行業擴容和機構投資者入市
“價格在合理範圍內波動,交易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賴曉明這樣評價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的運行情況。
同時,行業擴容、機構投資者入市等工作也在加緊推進中。其中,行業擴容方面,生態環境部已委託有關行業協會研究提出符合全國碳市場要求的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建議。賴曉明透露,明年有可能有新行業進入。
機構投資者入市方面,“希望早於明年引入合格機構投資者”,這是賴曉明期待的時間表。
“機構投資者被允許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後,買賣配額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減排,而是為了投資,尤其遠期產品推出後,交易行為模式更多樣,屆時全國碳市場會更加活躍。”李志青説。
隨着更多控排企業進場交易,再加上機構投資者被允許入市交易,全國碳市場有望達到初步活躍的狀態。
在賴曉明看來,按照試點市場的情況,年交易量佔配額髮放總量的5%左右,以此計算,初步活躍狀態下,全國碳市場年交易量可能達到2億至3億噸。
李志青分析,全國碳市場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流動性不足,未來應在讓全國碳市場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上下功夫,定價合理,反映真實供需關係,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作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目前,全國碳市場僅是現貨交易,受限於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價格發現功能很難實現。未來,隨着遠期、期貨等衍生品的推出,再加上披露機制和交易規則的完善,全國碳市場的有效性將進一步提升。
“當然,全國碳市場既要防止流動性不足,又要防止流動性過剩,金融屬性也不宜過大,只是現在還沒到考慮金融屬性過大之時。”李志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