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個球童的逆襲:他戰勝了巴菲特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7月15日,英科醫療開盤漲停,成為2015年後,A股(剔除上市新股)第一隻10倍股。”

“10倍股”總有些讓人坐立不安,因為那裏面藴含着關於一夜暴富的想象!今天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幾乎沒有人不向往“10倍股”。這個“10倍股”的概念,正是從彼得·林奇書中得來的。

從平淡無奇到一代傳奇

彼得·林奇是華爾街最傳奇的基金經理之一,為什麼説他傳奇?

1977年至1990年,草根出身的彼得·林奇擔任富達基金公司旗下麥哲倫基金經理。在此期間,這隻基金的年均複利報酬率達29.2%,肥厚的回報吸引了超過100萬基金投資人。他交易過15000多隻股票,其中不乏10倍大牛股,管理的資產由2000萬美元漲到140億美元。麥哲倫基金成為當時全球資產管理金額最大的基金,而且投資績效名列第一。

完成的數字漂亮,背後是林奇非常善於抓住機會。

一落千丈的童年,卻抓住人生第一次機會

林奇的履歷,簡單來説就是兩個字:逆襲。

他的家庭原本可以衣食無憂,可嘆的是,10歲時,作為家庭頂樑柱的父親患腦癌去世。林奇媽媽不得不去工廠打工。

由奢入儉難,林奇經歷了同齡人難以想象的艱難,11歲便去高爾夫球場做了一名球童。

“當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打開另一扇窗。”

球童為客人服務,林奇也順便接觸到類似吉列、寶麗來等公司的總裁們。客人打球時交流的投資經驗簡直是一堂堂免費的頂級大師財商課。林奇悟性很高,他抓住機會,結交了生命中的貴人——富達基金公司總裁喬治•沙利文。沙利文雖然球打得一般,但天性樂善好施,富達又是當時美國投資界的聖殿,在沙利文的推薦下,大四時,他獲得了富達基金公司3個月的暑期打工機會。

林奇的傳奇就此開始。

站上投資聖殿,抓住時代的機會

人生,能不能把握機會,有時候比智商、情商更重要。實習的時候,彼得·林奇已經妥妥地謀劃好未來了。

來到富達基金實習,站在蔡至勇待過的辦公室,林奇激動萬分。“富達基金公司如此出色,以至於連我母親也每月投資100美元。富達基金由蔡至勇管理,是這個快速獲利時代兩個有名的快速獲利基金之一。”彼得·林奇在書中這樣寫過。

Gerry Tsai蔡至勇,美籍華人,是當時華爾街人人追隨的頂尖投資者,以短線交易的風格聞名。

雖然那時,蔡至勇已經去接管曼哈頓基金,看着“前浪”曾經用過的電話,寫過的單子,坐過的桌椅,林奇充滿想象:他要像老蔡一樣,做華爾街最成功的基金經理人。

從球童到頂尖投資公司工作,他已經完成逆襲第一步。接下來,就是給自己立一個標杆,勇往直前。

暑假並不長,林奇跟正式的員工一樣,到各地去調研上市公司、撰寫研究報告,進行股票分析。那段時間,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925點跌到800點以下。初出茅廬,林奇便感知到江湖兇險。實踐告訴他,做投資,盡信書不如無書。真正的投資經驗不在書本上,而在實際調研中。這也奠定了他的投資風格。

1969年,研究生畢業的彼得·林奇順利入職富達,擔任證券分析師。

回報率2500%!挖掘市場機會

林奇善於把握機會的特質,在富達表現得淋漓盡致。他不像其他人那樣,花精力解釋為什麼沒買潛力股、為什麼虧了這麼多、為什麼要做失敗的組合。他總是直奔主題,一心想為投資者賺更多錢。説白了,就是不忘初心。

起初幾年,林奇並沒有什麼突出表現,直到1977年,他接管了一隻雞肋基金麥哲倫。這隻基金當時規模1800萬美元,因為缺乏感興趣的機構,被迫處於封閉狀態,投資者只能贖回不能申購。

那時,這隻基金的投資組合有40只股票,公司總裁不免擔憂,苦口婆心地説,太多了,搞不過來,減到25只比較理想。林奇聽得畢恭畢敬,走出老闆辦公室,扭頭就把數量增加到了60只!過了半年,加到100,之後居然到了150!

林奇並不是故意跟老闆叫板,當時的情形,有點像大A處於2600點的樣子,他覺得被嚴重低估的個股遍地都是,此時不撿便宜何時去撿?善於抓住機會的林奇,把眼界放到了整個經濟社會運轉之上,對宏觀事件以何種方式影響到行業層面看得非常清晰。

(數據來源:wind )

尼采説,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1977年至1990年,林奇發掘了一大批10倍股:Hans、Taco Bell、Volvo、SCI、Dunkin’s Donuts、La Quinta、The Limited、Pep Boys……麥哲倫基金資產規模達到了上百億。他的投資回報率曾一度神奇的高達2500%!

人們充滿好奇,林奇到底有什麼奇招?

總結一下,很簡單,就是觀察生活!

拋開現金、負債、市盈率、盈利、賬面價值、股息這些技術因素,林奇獨特的選股方法就是“逛商場”。他常去家附近的購物中心,那裏有160多家小店,在林奇眼裏,那是發掘好股票的“金礦”。購物中心的家居超市、GAP、麥當勞、沃爾瑪等股票從1986年到1991年漲了50倍,更有甚者漲了100倍。

一般人逛商場是花錢,林奇卻在那找到了大牛股!

林奇的投資策略是將公司分為六種: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週期型、隱蔽資產型以及困境反轉型。

他喜歡沒有花裏胡哨的概念,或業務樸實無華、有高頻消費產品的公司,或上市公司在回購股票、公司高管在增持自己股票的公司。市值規模小、成立不久、成長性強的次新股、快速增長型公司是林奇的最愛。

另外,他反流行、反盲從。他説當投資大亨講話時,你應該做的不是洗耳恭聽,而是打呼嚕睡大覺。投資的竅門不是學會相信自己的感覺,而是約束自己不去理會內心感覺,聚焦價值的本質,只要公司基本面沒有大的變化,就一直持有。

急流勇退,把握生活的機會

看從業13年的投資收益率,彼得·林奇是戰勝了巴菲特的。他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佳基金經理”,成為一代傳奇。在美國股民眼中,林奇成了投資界的神話,他之於共同基金,就像邁克爾·傑克遜之於流行音樂,喬丹之於籃球。

西方説,善用刀劍者必死於劍下。中國人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很多頂尖投資人能夠獲得一時風光,卻往往於最後時刻一敗塗地。

在人性這條道上,林奇沒走尋常路。創造傳奇後,1990年,在他最顛峯的時刻,彼得·林奇選擇了退休。急流勇退的原因很簡單,他説:“儘管我樂於從事這份工作,但是我同時也失去了呆在家裏,看着孩子們成長的機會。”沒有親情和陪伴,得了世界又如何?

人生如一場投資,大部分人可以選擇很好的入點,卻只有少數人能夠把握那個出點。

從這個意義上講,林奇真的可以稱得上傳奇。

因為少年時的坎坷經歷,退下來的林奇經常去幫助上大學的孩子,他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寫成書,至今仍是投資者必讀的寶典。

一晃30年,江湖不再有林奇的身影,他的傳奇仍在。

(參考書目:《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