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裏,幾名小區業主突然給“地主家”送去了一面錦旗,為“叫苦”民眾打抱不平。節前,在寧波某小區上演了一場當代的“俠客除奸”大戲。
回來向大家招手示意:大家不敢做的事情,我們帶頭去做;明知搬不動的石頭,我們帶頭去搬;習慣了隱忍的業主們,我們也該站起來説“不”了。也是時候該團結起來“打倒”物業了!
於是,從寧波到全國,效仿者絡繹不絕。
“幹啥啥不行,收錢第一名!”誰都沒想到這句極為諷刺且帶有強烈針對性話語的錦旗,居然是由萬科業主送給萬科物業的……
訴求是否有理那另説,總之業主不滿意,就可以送個“錦旗”拍張照,讓吃瓜羣眾來評個理兒。
可見,如今這業主和物業之間的“怨恨”是該有多深啊?
戲劇性的一面竟然是,作為受贈方的萬科物業正是國內第一個組織“業主委員會”的物業公司。而今卻落得被業主的聯名送“錦旗”的尷尬境地,這不就是“搬起石頭來砸自己的腳”嗎?
01、標杆的尷尬
送“錦旗”本是向對方表達一種謝意的褒獎之舉。但在特殊的場合,特別的時間點,再加上獨有的表達方式,竟然成了這種“殺人誅心”的反擊手段……
對“送錦旗”這一舉動不做評價,但有一説一,對業主而言,如果遇到什麼麻煩事情靠送一面錦旗都能解決,那別説物業了,咱們的司法機關是不是也都可以關門。
果然,萬科物業也不示弱!畢竟也算是業內標杆了吧,為了這麼一件小事,去跟這些業主們瞎掰扯,結果只會越描越黑,既然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
9月13日,寧波萬科物業回了一份致業主們的“公開信”,冷冰冰地扔下了八個字:“青山綠水,江湖再見”。似乎有一種略帶霸氣“老子不幹了”的瀟灑轉身之意。
其實雙方的問題根源很簡單,一句話來講就是:送“錦旗”的幾位業主,想讓車位費下降至150-180元間。而萬科物業覺得這個價格與當下240元的定價相差太大,也就沒同意。然而,這240元只是政府備案價360元的三分之二,要説萬科物業收貴了,這道理是説不通的。唯一講得通的就是,幾位業主在無理取鬧。
同時,咱們不妨換個角度想一下,在剛平息不久的315後和業主之間的矛盾,為啥又一次出現在萬科身上?難道都是巧合嗎?
當然,任何一場風波都離不開巧合,但除此之外唯一可解釋的就是,萬科丟了靈魂,忘了初心!
如今的萬科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萬科了,如今的萬科物業也不再是當年的那個萬科物業了!
02、走下神壇
萬科不再是當年的萬科了?
這個變化,似乎從四年前的那場股權大戰就開始,萬科贏了,王石退了,華潤走了,寶能賺了。自此以後,萬科走下了神壇,也丟掉了初心。
從營業收入來看,恆大在2017年超過萬科,此後幾年,萬科就再也沒有反超恆大的能力了;碧桂園在2018年也超過萬科,從此萬科,只能屈尊第三了。
(數據來源:萬科、恆大、碧桂園歷年年報;圖表整理:格隆匯樓市)
從項目均價(銷售額/銷售面積)上來看,在過去的五年裏,萬科從2015年的平均12651元/平米,上漲至2020年上半年的15431元/平米,五年累計上漲21.97%。從均價的增長率來看,萬科項目均價從2015年的同比增長6%下降至2019年的2%。
而在同期,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商品房均價則從2015年的平均6793元/平米,上漲至2020年上半年的9638元/平米,五年累計增長41.88%。而均價的增長率上,過去的五年裏,全國房價穩在8%上下徘徊。
(數據來源:萬科業績公告、國家統計局;圖表整理:格隆匯樓市)
可見,營收上蟬聯十多年的地產老大哥萬科被恆大和碧桂園給超越了。
如果説這沒多大關係,萬科走的是“精品”路線,不屑於和恆大,碧桂園之流做“低價”市場。那麼在萬科的“精品”路線上,項目均價增長都沒有跑贏全國市場平均水平,還嘚瑟個啥?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當所有人都在向前跑,唯獨你萬科原地不動,這就是在“倒退”!
03、王者欲歸來
丟掉了地產開發頭把交椅的萬科,如今似乎把希望都寄託在了另一招牌業務——萬科物業上。
萬科物業比萬科地產如何?
從2019年財報看到這樣一段話:萬科物業連續十年蟬聯“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綜合實力TOP1”,連續六年蟬聯“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首選物業品牌”榜首,連續三年獲得“中國特色物業服務領先企業——企業總部基地”榮譽稱號,並蟬聯中國物業服務品牌價值榜首。
(截圖源自:萬科2019年年報)
對於萬科而言,除了地產老大,物業也算是業內首屈一指的標杆存在。
從萬科2020年的半年報我們可以看到,上半年萬科總營收1448.38億元,同比增長4.75%;利潤率23.61%,較2019年上半年下降4.13個百分點。其中,物業收入達66.98億元,同比增長26.80%。
雖説相比於地產業務而言,物業服務者14.37%的利潤率不太高,但業務收入增長較好,發展空間也就差不到那裏去了。
更為重要的是,有“萬科”這塊金字招牌在!
如果説是受上半年的疫情影響,不具備可參考性,有我們不妨看一下2019年的財報。
2019年報亦是如此,2019年萬科物業服務收入達127億元,同比增速達到了29.65%。
作為年營收超過3600億的行業的龍頭,雖不差這百餘億的收入來源。但今天的萬科缺的是這近30%的高增長。
近兩年來,拆分物業板塊上市就成了內地房企的集體大動作。截至8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內地物業公司已達26家。賣房子的時候,房地產商都信誓旦旦,物業的宗旨是服務業主,現在卻通過上市,擺明了物業是房企的第二個賺錢的機器。
假如我們以保利物業為參考,55倍的市盈率,萬科物業又將是一個市值過千億的上市公司。更何況,無論是經營業績、還是在品牌影響力上,萬科物業都遠超保利物業。
萬科如拆分物業併成功掛牌上市,或許將會成為重回業內老大的唯一可能性。
04、標杆的痛
可能性歸可能性,問題終歸是問題!萬科的屢次遭人嘲諷,不能總歸咎於外界的嫉妒。
7月16日,在一場延緩了4個月的“315”晚會上,萬科以“精裝房質量問題”上了一次年度黑榜。一時間,萬科的形象算是一落千丈。隨後,在民眾的熱議中“南昌萬科2000住户集體退房”也順勢登上熱搜。
(截圖源自:新浪微博)
萬科今天所面臨的一切嘲諷,除了外界的妒忌和吃瓜羣眾喜歡看熱鬧之外。至少還有這兩個問題疑點繞不開:
1、為“活下去”而付出的代價。
20多年的業內老大,如今卻面臨着恆大和碧桂園這兩大勁敵。“高週轉”成了地產商“爭名上位”的必殺技。想要直面恆大碧桂園的壓力,就必須放棄打造“精品”的初心。
前邊提到,過去的五年全國房價上漲了40%,萬科卻只上漲了20%,這就是萬科為“活下去”在迎合“高週轉”。
30十年的物業經驗,首創“業主委員會”制度。早些年萬科對地產開發的態度,除了注重早期建設質量的要求,還兼顧起後期服務維護的意識。
“介入早,定位高,名聲響”,這是萬科物業給近乎全國業主的第一印象。如今為了走量,放棄這一“精品”必然會遭到外界的唾棄。
正因為萬科以前站得高,做得好,今天在“高週轉”的壓力下,你稍有差池,就會被外界拿着放大鏡來觀察。
2、整體物業市場環境的問題。
據《三聯生活週刊》報道:
西安業主自管小區,三棟樓304家住户6家商户,全年共繳物業費90.53萬元,一年下來卻結餘了83萬,給人的印象是業主都不用繳物業費了。
河南新鄉業主自管小區的賬目更直白,這個小區的物業費每平方米每個月只有 0.2元,車位費也只有35元/月。
山西太原一小區業主自治5年,物業費僅為0.45元/平方米/月……
(截圖源自:三聯生活週刊)
表面上,似乎就是業主們組織業委會,並驅逐專業的物業服務企業出小區,由業主們全面接管小區並自行實施物業服務的行為。但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業主驅逐物業,而是物業無奈撤離。
最後,隨着汽車普及,車位日趨緊張,隨着電商收件,以及廣告業的發展,物業們賺錢的辦法越來越多了。快遞櫃、售貨機、電梯廣告……
這些本該屬於業主們的收入,大可以用在物業管理的開銷上。
萬科一直以來在行業都是標杆和先驅者的形象。如果想拆分物業上市,最起碼得在這個物業領域再有所作為,單純為了上市而上市,這不是標杆應有的姿態。
一切榮譽,只能代表過往!
標杆萬科應該向前看,而不是向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