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金角財經(F-Jinjiao),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谷愛凌奪冠了。
2022年2月8日的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決賽中,谷愛凌在第三跳做出從未嘗試過的1620抓板,獲得94.50的全場最高分,以總分188.25力壓眾多好手,一舉奪冠!
這是谷愛凌本屆奧運會上的首枚金牌,也是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中國隊奪得的首枚金牌。
隨即,瑞幸咖啡登上了微博熱搜——它是國內第一批簽下谷愛凌作為代言人的品牌之一。
在財務造假事件2年後,瑞幸不僅沒有倒閉,反而活得挺好。
3天前,瑞幸咖啡剛剛繳納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罰款,和SEC達成和解,解決了財務造假的遺留問題。
2020年,瑞幸咖啡自曝財務造假引發資本市場譁然,同年5月19日晚間,瑞幸咖啡公告稱,收到納斯達克交易所通知,被要求從納斯達克退市 。
摘牌之後,很多人都覺得瑞幸咖啡的下一步就是破產清算。等待着靴子落地的那一天。時至今日,瑞幸還活着,交上了12億元的罰款,簽下了谷愛凌這個頂流運動員,甚至連重新上市的事情都有了傳聞。
瑞幸的復活之路,會一帆風順嗎?
賣3.2億杯咖啡才能掙回來?12億罰款,對現在的瑞幸來説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此前不少媒體報道,當前瑞幸咖啡均價大約為15元/杯,照此計算,瑞幸咖啡要賣出約8000萬杯咖啡才能掙回來,這還不包括成本。
金角財經查閲發現,在瑞幸出事後的這單時間裏,其財務報告還在繼續公佈,根據其2021年12月9日公佈的2021年三季度財報,其店鋪經營利潤率約為25%,粗略來看,15元的均價中只能賺回3.75元,若是以此計算,相當於要賣3.2億杯咖啡才能掙回罰款。
但瑞幸對於未來似乎保持着樂觀。2021年中,其CEO郭謹一更放話稱,瑞幸財報恢復了正常。
據其2021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儘管瑞幸淨虧損為2350萬元,但相比前一年同期虧損17.11億元,虧損額同比降低98.6%。
另外,瑞幸的收入也在提升。2021年第三季度總淨收入為人民幣23.502億元,較2020年同期的人民幣11.43億元增長105.6%。
營收提升,虧損減少,瑞幸咖啡似乎正在起死回生。
從死亡邊緣掙扎着爬了回來,瑞幸做了什麼?
將前老闆掃地出門,被傳謀求重新上市今年1月27日,距離除夕還有4天,瑞幸咖啡的老闆換人了。
當天深夜,大鉦資本宣佈其牽頭的買方團完成對瑞幸咖啡383425748股A類普通股的購買,總交易對價超4億美金。買方團其他成員包括IDG資本和亞太地區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之一Ares SSG CapitalManagement。
本次交易完成後,大鉦資本持有瑞幸超30%的股權,投票權超過50%,成為控股股東。而原來的管理層,包括神舟租車創始人陸正耀,以及瑞幸咖啡創始人錢治亞,均被掃地出門。和原有管理層一通被摒棄的,還有瑞幸的燒錢之路。
2019年,瑞幸的營銷費用佔比達到20.1%。2020年管理層換血之後,營銷費用佔比降到13.2%,2021年第一次半年報中,營銷費用進一步下降為12.8%。
更直觀的體驗是,曾經大行其道的3.8折券現在已經難覓蹤跡,取而代之的,是12元到17元不等的飲品抵用金,而從使用規則來看,優惠程度基本都在5折左右。
即便是2月8日慶祝谷愛凌奪冠,瑞幸也只給出了4.8折券的優惠,被人調侃“太摳了”。
運營層面,瑞幸仍在堅持發展線上渠道。和星巴克不同,瑞幸的門店絕大多數為快取店,92%的門店在20到60平米內,佔地面積小,需要的租金和人員成本相對縮減。
另一方面,瑞幸的店鋪內,沒有收銀機,沒有收銀員,想要買咖啡只能通過小程序下單。
瑞幸的吝嗇或許與自己窘迫的財務狀況有關,但同時也令瑞幸得以在補貼減少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便宜”的特色。
人們對瑞幸的期待和對星巴克的期待大為不同,有消費者表示,只要瑞幸保持質量,保持低價,就會繼續喝。而星巴克則在努力將自己打造成家與公司之外的“第三空間”。低價和方便,也是瑞幸和星巴克競爭時引以為豪的亮點。
除了節流之外,瑞幸還在開源。
財報顯示,2021年三季度瑞幸咖啡累計客户已達到8378.73萬人,同比增長2443.29萬人,增長率為41.16%。
瑞幸咖啡三季度門店總數量也增加至5671家。其中,新增自營門店4206家,較去年同期增加6.4%;新增聯營店(即加盟店)1465家,較去年同期增加66.7%。
瑞幸咖啡的元氣似乎正在逐漸恢復,以至於1月20日《金融時報》的報道中還提到,瑞幸正在研究重新在美國上市,最快可能今年底重返納斯達克。不過該消息很快被瑞幸否認。
聯想到瑞幸摘牌後仍然在公佈財報,並且摘牌後還獲得多家投資機構注資這一系列事件來看,瑞幸重回資本市場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而真正的問題則是,重新上市對於瑞幸來説,不僅面臨着資本市場的信任問題,還要面臨比當初更加激烈的競爭。
國內咖啡市場早已變天今年1月,噹噹網創始人李國慶和瑞幸突然吵了一架。
起因是1月5日李國慶發了一則視頻質疑瑞幸咖啡,視頻中稱埃塞俄比亞花魁咖啡豆被瑞幸買走90噸,而中國對這種精品咖啡豆的進口總量僅100噸,瑞幸一家就包攬其中90%。李國慶認為瑞幸此舉是“壟斷”,讓瑞幸少動點“壟斷”精品豆的壞心思。
第二天,瑞幸咖啡在李國慶的微博回覆稱,90多噸精品花魁是在海外競價奪得,説是上游壟斷有點太嚇唬人了,並留言“精品咖啡不是精英咖啡”。
比起吵架,更值得關注的是瑞幸入局精品咖啡,並且推出了“花魁”系列。瑞幸還凡爾賽般地表示,“採購的90多噸花魁豆僅10天就被喝掉接近一半。”
這背後,實際上是咖啡市場已經從瑞幸起步時的連鎖時代,走到另一個階段。
在瑞幸忙着自救的這段時間,國內的咖啡市場競爭已經悄然白熱化,瑞幸也不再是唯一的資本“寵兒”。
2018年,偏居上海的精品咖啡品牌Manner還只有7家門店,其後的2年中,在今日資本入股推動下,Manner的門店迅速擴張到170多家。
除了Manner,還有Seesaw coffee,在拿到弘毅資本的A輪融資後,門店數量從個位數擴充到32家。
市場數據顯示,國內2021年咖啡領域投資案例共21起,總金額接近60億元,是此前兩年的總和。
資本拿出當年追捧瑞幸的態勢,追逐着新的精品咖啡品牌,以至於有笑話説,“精品咖啡品牌太多了,白領已經不夠分了。”
新崛起的咖啡品牌們不僅“搶錢”的速度很快,估值更是高得令人歎為觀止。
例如只有100多家門店的Manner,其單店估值就達到創紀錄的1160萬美金,1家Manner相當於3家星巴克的價值。
其他的咖啡品牌也不甘示弱。2021年初,新鋭咖啡連鎖品牌M Stand完成A輪超1億元融資,這是其成立3年來第一次接受外部投資,當時,M Stand僅有10家門店,品牌估值卻高達7億人民幣,每家店的估值約為7000萬人民幣。
半年後的7月23日,新M Stand又完成了B輪融資,這一輪融資金額超5億人民幣,投後估值飆漲到40億元,半年翻了5倍多。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換舊人,瑞幸還在試圖繼續講自己的故事,但市場的焦點早已轉移了好幾輪。
而瑞幸還得繼續為過去的錯誤買單。數據顯示,2020年、2019年和2018年,瑞幸咖啡的淨虧損分別為56.03億元、31.61億元和16.1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100億元。
對於資本市場而言,瑞幸仍然是一個黑洞。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