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財富》雜誌發佈了最新一期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情況。
這一榜單的歷史始於1955年,最初只錄入美國最大的500家工業企業。1995年,該雜誌第一次對全球最大的500家企業進行排名。時至今日,已成為全球最權威、最受關注的企業排行榜之一。其中一份分行業榜:車輛與零部件部分,或可作為我們一窺世界汽車工業發展現狀的窗口。
以《財富》雜誌的統計口徑來計算,今年全球共有34家汽車產業相關企業入圍500強,佔總數的68%。整車企業共計23家,零部件及其他相關企業11家。值得注意的是,後者中包括總部位於香港的怡和集團。雖汽車業務在該集團中佔據較大份額,但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汽車企業。
由於去年全球車市整體增長承壓,上榜汽車企業中,僅有大眾、現代、現代摩比斯、斯巴魯、米其林五家公司實現排名上漲,另外29家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排名下跌情況。排名下滑最嚴重的為印度塔塔集團,由2019年的265名至2020年的337名,下滑了72名。另外,採埃孚、鈴木、雷諾、大陸等公司也下滑超過20名。
具體到榜單來看,大眾汽車以2827.6億美元的營收位列分榜第1,全球第7。豐田汽車以2752.9億美元,相差不到百億美元營收屈居第二。第三名為戴姆勒,營收1933.5億美元,與前二者差距較大。中國企業中,排名最高的為上汽集團,營業收入為1220.7億美元,在500強中排名52位,分榜中處於第7位。
過去我們常説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但事實上,這一説法可能有些偏差。從數量上來看,排除掉被歸入零部件及相關企業,總部位於香港的英資企業怡和集團後。中國上榜的汽車企業僅有6家,與德國並列第二。日本則以10家上榜企業排名第一。
且如前文所述,分榜單前十中中國企業僅有上汽一家,德國與日本分別有三家,美國有兩家。自主品牌上榜數量雖多,但規模與頭部車企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衡量各國汽車工業強弱的另一項關鍵指標,零部件企業上榜情況中國企業也不樂觀。排除掉怡和集團後,500強中沒有一家中國零部件企業。而傳統汽車工業強國日本有4家,德國有2家,韓國、法國各有一家,這側面顯示了他們對汽車產業供應鏈的把控能力。當然,這是他們在燃油車時代最大的優勢,卻很可能演化成其應對新四化潮流的阻力。在豐田體系裏成長、獨立出的供應商們,正成為豐田乃至日本汽車工業向未來出行轉型的負擔。比較明顯的是,韓國的現代集團正督促現代摩比斯“自求生計”。德國供應商與車企之間雖沒有這麼強的羈絆,但面對轉型浪潮時,也有孤軍奮戰的劣勢。
在重新劃定的起跑線面前,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機遇。
換個角度來看零部件企業對於汽車工業的意義。在各國汽車企業總營收中,日、德兩國事實上相差不大,但由於德國零部件企業的營收更勝一籌,其入圍500強的汽車企業總營收力壓日本,以7703.9億美元,位居第一。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雖與德國相同,但在總營收上差距明顯。
從利潤率的情況上看,500強汽車企業中,利潤率最高的企業為瑞典的沃爾沃集團,需要注意的是,其與吉利收購的沃爾沃汽車已無實際上的關聯,其主營業務為商用車。二三名均為零部件企業,分別是日本的普利司通及法國的米其林。前十中,去掉怡和集團後,足足有4家零部件企業。遺憾的是,前十中並無中國企業的身影。
中國企業中,利潤率表現最好的企業為一汽集團(同樣排除怡和),利潤率為3.18%,在整體上榜汽車企業中,排名第14位。表現相對較差的廣汽、北汽,利潤率堪堪超過1%。
就眼下情況來看,上榜500強的中國汽車企業其實也是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縮影。數量上雖正在追趕,但在營收規模乃至利潤率上,與傳統汽車工業強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排除合資品牌的貢獻後,部分國營自主品牌利潤情況,還將進一步萎縮。在體現供應鏈把控能力的零部件企業上榜情況方面,更是顆粒無收。
2019已經過去,未來依舊可期。隨着中國率先從疫情的影響中恢復,國內汽車消費市場復甦明顯。中國汽車產業對新四化潮流也持最堅定的態度,若能發揮好這些優勢,或將在重新劃定的起跑線前,獲得一點先發優勢。
文/秦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