叒賣了!巴菲特再度減持比亞迪,累計套現超66億港元
巴菲特又雙叒出手了!
港交所最新文件顯示,11月1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下簡稱:伯克希爾)以169.87港元的平均價格賣出329.7萬股比亞迪H股,持股比例由18.22%降至17.92%。以此計算,這筆減持套現約5.6億港元。
這是伯克希爾3個月內第三次出手。此前,港交所已兩次披露伯克希爾減持,累計減持2823.5萬股。若不考慮分紅等其他因素,以三次披露減持價格的平均值236.56港元/股粗略估算,巴菲特三次減持已累計套現66.79億港元。
儘管每一次伯克希爾披露減持前後,比亞迪均有銷量或業績等利好消息對沖,但是公司二級市場表現仍然承壓。自8月24日,即伯克希爾首次減持至今,比亞迪A股累計下跌12.88%,比亞迪股份累計下跌27.84%。
累計套現超66億港元
對於此次減持,可以説市場早有預期。自7月市場傳聞巴菲特要減持至今,伯克希爾已兩次披露減持動向。
巴菲特於2008年9月以每股8港元、總價18億港元購買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佔擴大股本後的9.89%。
在隨後的14年時間裏,巴菲特堅持其慣有的長跑持股風格,一股未動。直到今年7月,市場突起波瀾。港交所數據顯示,花旗銀行7月11日持有比亞迪股份增加2.25億股至3.89億股。2.25億股的數量與巴菲特的持股數量相對應。
因此,市場猜測花旗銀行新增的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來自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也有分析稱,伯克希爾將所持有比亞迪股份的實物股票存入券商託管,或為後續交易做準備。
受市場傳聞影響,7月12日,港股比亞迪股份盤中一度大跌逾12%,A股比亞迪當天收跌4.72%。
8月30日,港交所披露易網站顯示,伯克希爾在8月24日出售133萬股比亞迪股份,平均價格為277.1港元/股,持股比例降至19.92%。9月1日,披露數據顯示,伯克希爾減持171.6萬股比亞迪股份,平均減持價格為每股262.72港元,減持後持股比例從19.02%進一步下降至18.87%。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港交所相關規定,持股超過5%的大股東,當其持股比例變動跨越整數百分比時,才需要披露。縱觀前兩次披露亦是如此,伯克希爾持股比例從最初的21.47%,下滑到19.92%,再到18.87%。
從持股數量看,伯克希爾持股數量已從最初的2.25億股降至1.97億股,累計減持2823.5萬股。若不考慮分紅等其他因素,以三次披露減持價格的平均值236.56港元/股粗略估算,巴菲特三次減持已累計套現66.79億港元。
10月新能源車銷量突破20萬輛
就在11月3日,比亞迪股份剛剛披露10月產銷快報。
10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1.78萬輛,同比增長168.78%,這是比亞迪連續第二個月單月銷量突破20萬輛。1-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139.79萬輛,同比增加233.92%。
“超預期。”這是業內人士對比亞迪10月銷量的評價。
縱觀行業,比亞迪的銷量在新能源造車的中外新老勢力中一騎絕塵。乘聯會數據顯示,排名第二的特斯拉中國10月批發銷量為7.17萬輛,不到比亞迪的1/3。
比亞迪海外銷售數據亮眼。公司10月海外銷售新能源乘用車合計9529輛,環比增長23%。
海外銷量數據增長背後,是比亞迪不斷加快出海步伐。10月至今,比亞迪已多次官宣出海進展。
10月中旬,比亞迪官宣攜唐、漢、元PLUS三款電動車型亮相巴黎車展。比亞迪全球戰略合作伙伴殼牌參與發佈會,雙方共同宣佈將為比亞迪歐洲車主提供更優質的充電體驗,包括向車主開放歐洲境內約30萬個殼牌充電樁使用權。
隨後,比亞迪又宣佈,繼亮相新加坡、日本、柬埔寨、泰國、印度後,比亞迪元PLUS在尼泊爾上市。
10月26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比亞迪獲悉,公司近日與巴西最大汽車經銷商Saga集團合作,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開設了首家門店。比亞迪預計,到2023年底,將在巴西設立100家門店。
能否扛住減持壓力?
減持給比亞迪二級市場帶來的壓力不容小覷。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4日,A股比亞迪收報280.2元/股,市值為7080億元。自8月24日,即伯克希爾首次減持至今,累計下跌12.88%。港股比亞迪股份自8月24日至今,已累計下跌27.84%。
但近期,隨着比亞迪三季報及單月產銷快報陸續出爐,機構紛紛發佈研報表示看好。東吳證券表示,海洋網絡純電車型及海洋軍艦系列護衞艦07有望於四季度上市貢獻增量,預計四季度總銷量超70萬輛,預計2022年比亞迪電動車銷量190萬輛以上,同比增長2倍以上。
多家機構認為,2023年海外出口將成為比亞迪汽車銷量增長新動力。東吳證券指出,預計2023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超300萬輛,同比增近60%,其中出口預計超30萬輛。
業績層面,安信證券認為,公司四季度業績有望持續高增長,目前比亞迪在手訂單充足、產能穩步擴張,疊加汽車銷售旺季的推動,四季度月銷量有望再創新高。
同時,安信證券對比亞迪未來幾年的業績較為樂觀,認為三大要素有望持續驅動公司業績高成長。一是品牌向上,公司一方面通過產品升級(眾多定價20萬元以上的車型)實現品牌升級,另一方面通過精準營銷、優質服務等措施實現品牌的持續向上。長期看,品牌的崛起有利於產品溢價的形成。二是不斷的技術創新可使公司產品持續領先,也可降低現有產品成本,實現盈利的持續向上。三是規模效應,隨着總量以及收入的擴張,單車折舊攤銷、費用率有望持續下行,進而實現較高的盈利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