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改革進入施工期 外資加速佈局

本文轉自【證券時報】;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資本市場改革抓鐵留痕。

今年一季度,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夯實,註冊制試點從入口端改進優化,相應的配套制度規則加快推進完善,中介機構責任逐步強化,監管層為穩步推進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積極創造着條件。同時,多項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和退市改革方案落地見效,涉嫌違法違規的有關機構和個人被嚴肅查處一抓到底,資本市場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資本市場改革進入施工期,改革舉措的逐步落地有利於加速打造資本市場良性生態,切實增強市場主體改革獲得感,建立與發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實體經濟需求,充滿生機活力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註冊制審核更嚴

退市力度明顯加大

作為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工程,註冊制在試點的過程中不斷優化完善。從科創板試點註冊制起步,再到創業板實施“存量+增量”改革,註冊制改革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總體來看,註冊制的相關制度安排經受住了市場的檢驗,市場運行保持平穩,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統計顯示,自科創板開板以來,截至4月6日,科創板上市公司累計達254家,IPO募資達3395.58億元;自2020年8月24日以來,註冊制下創業板上市公司達97家,IPO募資合計860.06億元。註冊制下,科創板和創業板IPO募資規模合計達4255.64億元,提升了資本市場支持科創企業發展的力度。

然而,要保證註冊制改革行穩致遠,必須不斷優化改革路徑。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將堅定註冊制改革方向不動搖,紮實做好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試點評估,完善註冊制全流程全鏈條的監管監督機制。重點是把握好實行註冊制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壓實中介機構責任、保持市場平穩運行、明確交易所審核職能定位、加快證監會發行監管轉型、強化廉潔風險防範等6個方面的關係,為全市場註冊制改革積極創造條件。

市場上明顯感覺到IPO審核更嚴格了,今年一季度,IPO上會企業達131家,過會117家,8家被否,3家上會前撤單,4家暫緩審議或表決,1家取消審議,過會率89.3%,較去年同期94%的過會率有明顯的降幅。若分月份來看,前3個月的過會率分別為90.32%、90.63%和82.05%,3月份過會率降到低位。

被否的IPO企業中出現了“與科創板、創業板板性不符”的説法。不僅如此,主動撤材料首發企業增多,一季度85家企業主動撤單,新申報企業數僅38家,監管和審核提升了IPO市場的成色和質量,同時也壓實了中介機構的責任。

多家中介機構因未勤勉盡責的保薦項目被證監會開了罰單,涉及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金證券、中信建投、中山證券等多家券商,相應的保薦代表人也受到了嚴懲,有的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有的被暫停了行政許可業務的受理。

北方一家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監管層強化了對IPO企業信息披露質量的要求,在真實性、完整性的基礎上,明確申報企業要符合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板塊屬性,從被否和取消審核的擬IPO公司來看,大多存在關聯交易、環保違規、重大訴訟等不合規及財務問題,中介機構走過場的項目保薦也被處理,目的就是要強化中介把關責任,督促保薦方提升履職盡責能力。

在把好“入口關”的同時,監管層也暢通着“出口關”。截至3月31日,今年以來共10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發出的“退市通知”。其中,有9家公司收到交易所終止上市決定書,1家收到交易所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從退市指標來看,3家是2020年續虧,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5家觸及“1元退市”指標,1家為主動退市,1家為吸收合併退市。

“退市力度加大是註冊制推行後的必然結果,有助於形成流水不腐、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平安證券策略分析師張亞婕表示,自注冊制改革以來,我國資本市場的退市制度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去年年末退市新規出台,A股市場退市力度明顯加大,強制退市標準也迎來大幅優化。未來,隨着退市制度進一步完善,退市公司家數可能會繼續抬升。

制度改革依次推進

外資加速佈局

深交所主板與中小板合併是今年一季度資本市場的大事,合併後的深市主板,上市公司總數超過1470家,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約35%,總市值超過23萬億元,佔A股市場約30%。深市主板結構更簡潔、特色更鮮明、定位更清晰,有利於提升市場質效,為處在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活力和韌性。

同時,監管部門還強化了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一方面,推進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提升公司治理內生動力,結合上市公司自查自糾和年報披露情況,證監會將發現的問題納入年度現場檢查或開展專項檢查;另一方面,繼續化解上市公司各類風險,確保質押風險不反彈,保持對重點公司的監管敏感性,深化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國資國企改革相互促進。

截至3月31日,今年併購重組上會的企業僅有7家,包括長源電力、天順風能、深桑達A、廣百股份、冠豪高新、首鋼股份、中興通訊。此外,川能動力、東方中科、士蘭微等14家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審核進度處於受理及反饋等狀態。

聯儲證券研究報告顯示,證監會近年嚴控“忽悠式”重組和跨界併購,嚴管“三高”交易,使得併購重組的質量提升,投機性併購鋭減。同時,“小額快速”的審核機制下統一募集配套資金用於補流的比例,讓優質企業獲得更多的融資。

制度的完善吸引着外資加速佈局中國市場。3月30日晚間,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股權轉讓一事迎來新進展。華鑫股份公告顯示,同意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擬轉讓所持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36%股權。儘管本次轉讓並未明確受讓方,但業內普遍認為,目前持股49%的摩根士丹利大概率將“接盤”這部分股權。若上述交易成功進行,該公司將成為繼上投摩根基金之後,國內第二家外資絕對控股的基金公司。

近一年來,伴隨着中國金融市場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外資對中國市場前景的看好,多家外資金融機構加速佈局中國市場。3月15日,國家能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和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有的1.99%和14.01%的瑞銀證券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正式披露轉讓,瑞銀集團為上述股權意向受讓方,轉讓成功後,其持有的瑞銀證券股權將增加至67%。公開信息顯示,目前證監會核准批覆的外資控股券商數量已有8家。

允泰資本創始合夥人付立春對記者表示,與以往“炒題材”“炒概念”不同,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趨勢近年來越發顯著,例如藍籌股的盛行、“抱團”特徵的出現以及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的理念等,在機構的專業性、市場風格以及交易層面都出現了比較重大的轉變,外資機構正在加速推進在中國的佈局,不僅表現在金融機構數量上,對於中國市場的影響也在進一步加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20 字。

轉載請註明: 資本市場改革進入施工期 外資加速佈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