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份的時候,小米就已經正式官宣了造車計劃,雷軍也説這將是自己人生裏的“最後一次創業”。那麼,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年多時間,小米造車的進展如何?在之前小米集團發佈的財報中顯示,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進展“超過預期”,團隊規模已經超過1000人,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信息:一個是小米汽車的團隊規模正在擴大,在2021年9月末時人數還只是500人左右,又過了半年時間就翻了一番;另一個,2024年我們可能就能買到小米汽車了,並且根據小米的性價比策略來看,定價應該不會太高,至少不會比蔚來、小鵬、理想的定位更高。
另外一點,財報中還顯示小米2021年研發投入達到1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42.3%。如此高增長的研發投入,和小米宣佈造車應該密不可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造車和造手機的業務規模是大不一樣的,造車的複雜程度要遠遠高於造手機,如果説造一款手機的投入是5億元,那麼造一款汽車的投入可能50億都打不住。
值得一提的是,據某知名科技媒體爆料,最近小米京津分公司總經理羅寶君表示:“小米之家形成閉環的最後一塊是新能源汽車,今年的第三季度就能看到工程樣車,一定會突破大家想象”。這段表態瞬間就引起了網友們的強烈關注,羅寶君想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小米汽車將是小米生態網絡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有意思的是,這家科技媒體隨即刪除了這段消息,讓人們更加猜測小米造車的前景。
實際上,正如前面所説,造車遠比造手機困難的多。一方面是因為目前智能電動汽車已經狂卷的市場,特斯拉吃香喝辣,“蔚小理”代表着新勢力,比亞迪、吉利、長城、奇瑞等傳統大廠也全面發力。在這種情況下,小米想要後發制人的可能性其實並不大,能夠站穩腳跟就已經是大勝。
再從成本角度來講,小米造車也算得上是“高位接盤”。動力電池是智能電動汽車上最關鍵的組成部分之一,然而動力電池單元基本被LG、松下、寧德時代、比亞迪幾家所壟斷,而且這幾家都是特斯拉的供應商,產能幾乎被特斯拉“賣斷”。那麼小米該找誰做電池?LG和松下的產能沒有空閒,找寧德時代或比亞迪還得承包生產線,開銷又是一筆天文數字,這對於初來乍到的小米來説,想打價格戰真要好好掂量一下,自己賣一輛車究竟會不會虧本。
即便面臨再大的挑戰,小米也得硬着頭皮上。因為智能電動汽車是未來最重要的增長點,光靠做手機已經難以維持利潤規模了。不做,就意味着落伍,所以小米汽車的當務之急是做出工程樣車,通過小米之家把聲音放出去,未來再一點點打磨,畢竟在這條紅海賽道,一步一個腳印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