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愛美之人如何平衡“醫”和“美”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財經

“大家好,我是演員高溜,同時也是一場醫美事故的受害者。”女演員高溜2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講述自己做醫美手術失敗經歷,引起外界廣泛關注。

女演員整容失敗鼻尖壞死 工作丟了,還要賠200萬元違約金

高溜自述,去年她通過朋友介紹在廣州“熙施時光醫療美容門診”做鼻子整形手術,但術後不但沒有變美,還出現排異、發炎甚至壞死等症狀,出事後她才瞭解到相關整形醫院不具備開展該項目的資質。

高溜透露,在南方醫院住院初期,醫生朋友説了她可能遭遇的後果——毀容,她接受不了這樣的事實,甚至有過無數次想要自殺的衝動。一次簡單的鼻子手術演變成了噩夢。高溜在南方醫院住院61天,整個治療過程冗長、單調,每天早晚吸高壓氧,輸液吃藥,醫生説只能等結痂、脱落、再結痂、再脱落,1年甚至1年半以後,才能決定下一步如何治療。

3個月過去了,由於鼻子手術問題,她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的兩部戲都被迫中止,這不僅使她失去了工作,損失片酬40萬元,“更關鍵的是我還將面臨高額的違約賠償200萬元”。

據報道,“高溜整容失敗鼻尖壞死”事件中涉事醫院相關負責人稱此事需要走司法程序解決,目前當事雙方都已聘請了律師。廣州市天河區衞生健康局也已介入調查。

如何平衡“醫”和“美”

高溜的經歷引發民眾對時下醫美熱、微整熱的思考和反思。隨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醫療美容行業發展迅速。“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醫美相關企業年註冊量整體呈現上漲趨勢,七成相關企業成立於5年內。與此同時,隨着“無痛”“微創”“恢復快”“效果立竿見影”等廣告持續“轟炸”,不少人選擇走進醫美機構讓自己變得更美。

在市場快速發展、顧客羣體擴大的背景下,有業內專家向記者表示,消費者應樹立正確的醫美觀,平衡好“醫”和“美”的關係,不使自身落入消費風險或陷阱中。在現實中,盲目相信非醫療美容機構營銷推廣,不主動了解機構人員是否具備資質,自身亦缺乏相關知識儲備,導致醫美失敗甚至身體健康受損的情況比較突出。

應急總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豔對記者説,一些消費者誤以為微整項目效果會像廣告推銷的一樣便捷高效,甚至相信趁午休時間上趟美容院就能“悄悄”變美,盲目選擇去“生活美容”機構做“醫療美容”,這是不可取的。而另一方面,目前市場對醫美行業一些“美容工作室”缺乏足夠監管,導致一些沒有醫療資質的個體老闆打着“生活美容”的旗號做微整項目甚至做手術,這不僅擾亂市場,更極大危害消費者健康。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女律師協會副會長郝惠珍建議,在進行醫美消費前,消費者應充分了解機構、醫生、設備等各方面信息,尤其需瞭解服務期限、項目、內容、價目、質量保證、實施步驟、結算方式、術後效果、發生事故賠償、違約責任、違約處理方式等。由於醫美合同條款很長,不少消費者往往選擇“一眼掃過”,不會逐字逐句消化理解具體內容,這給自身健康和權益帶來極大隱患。

“醫美必須以身心健康為基礎,堅持安全第一,方能避免陷入風險陷阱。最重要的是,消費者要樹立正確的醫美觀和健康的‘美麗觀’,做到理性消費,不盲目追求醫美,不輕信機構廣告。”李豔説。

而對於醫美失敗後如何維權的問題,郝惠珍則表示,消費者應第一時間去申請醫療事故鑑定,鑑定的意義在於明確整形機構是否存在問題或過錯,如果造成傷殘,還可以明確傷殘的等級。 (中新)

來源:東南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