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1月集合信託產品規模大漲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財經

外匯天眼APP訊 : 11月集合信託產品發行和成立規模都出現近30%的增長。同時,信託產品預期平均收益率6.64%,年內首次上行。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監管持續趨嚴,信託行業收縮的大趨勢並沒有改變。

12月8日,記者從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瞭解到,11月份,集合信託產品的發行規模和成立規模雙雙大漲。信託產品預期平均收益率6.64%,今年以來出現首次上行情況。

那麼,這樣的漲勢能持續多久?

對此,有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從往年數據來看,年末的確是集合信託市場發行和成立的高峯時間點。但在今年的大環境下,這樣發行、成立爆發的情況很大程度上並不能持續。

“監管持續趨嚴,信託行業收縮的大趨勢並沒有改變。”該人士表示,特別是歲末將至,信託公司融資類業務的壓降情況已成為監管考量的關鍵指標。

年末效應顯現

來自用益金融信託研究院的數據顯示,11月共計成立集合信託產品1751款,與前一個月同時點相比增加28.65%;成立規模1685.36億元,與前一個月同時點相比增加27.23%。

“11月發行和募集規模反彈受季節性因素的影響的可能性最大,信託公司年末衝規模對集合信託市場有較大的作用。”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分析。

那麼,這樣的“反彈”會持續下去嗎?年末效應能夠維持多久?

喻智認為,從往年的數據來看,年末的確是集合信託市場發行和成立的高峯時間點,但這樣的發行成立爆發並不能持續。在監管持續趨嚴的大背景下,信託行業收縮的大趨勢並沒有改變。其中,融資類產品規模比重下滑,投資類產品比重上升將是整個行業轉型過程中的長期趨勢,反映到集合信託市場層面,則表現為貸款為主的傳統產品減少和以證券、股權投資為主的創新產品增加。

具體來看,11月金融類信託和房地產類信託成立規模大幅增加。

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金融類產品增長的主要動力源自於標品信託的大量增加,而作為信託公司轉型戰略的重點,此類業務的增長預期將持續較長的時間;相比之下,房地產類信託產品的增長或更類似於短期的集中爆發。在監管層明確的壓縮要求之下,此類產品的增長或難以持續。

嚴監管將延續

11月以來,陸續有消息傳出,多家信託公司收到來自監管部門的窗口指導,要求嚴格壓降融資類信託業務規模,保證完成此前設定的壓降任務。

一位不願具名的信託業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歲末將至,信託公司融資類業務的壓降情況已成為監管考量的關鍵指標。

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從整個集合信託市場來看,總體規模是要控制住的。對於各家信託公司來説,這種壓降已落實到具體指標,基本不可能有變化。“11月翹尾後,12月很難再現年末效應。整個四季度來看,規模下降的概率依然很大”。

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信託行業的轉型成為重中之重,非標產品發行受限,產品收益的不確定性也增加。

喻智此前表示,壓降的核心是壓縮違規的融資類業務,治理信託行業中的影子銀行現象,今年來看,最為典型的就是針對房地產類信託業務的規範。

有分析認為,一方面,優質的交易對手和優質底層資產在收縮,可以給予投資者的收益空間被壓縮;另一方面,信託更加積極地通過股權投資的形式共擔房地產項目的風險和收益,收益表現更加不確定。

金樂函數信託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地產股權業務一直是信託公司地產業務的重要方向,有部分公司專門從事這塊業務。但這類業務往往需要更為專業的地產團隊,更深入地介入到項目中去。

“大多數信託公司目前還無法達到相關要求,實際的債權類或者夾層融資對於市場來説很長時間還是會是主流。近期信託永續債成為了一波亮點。”廖鶴凱進一步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