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青島徵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徵和工業”)將上會,擬中小板上市,公開發行不超過2045萬股新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25%。
IPO日報發現,徵和工業主要賣摩托車“鏈條”,客户存在疑雲,同時,報告期內還存在溢價轉讓子公司的情況。
01
賣摩托車“鏈條”
據瞭解,徵和工業目前從事各類鏈傳動系統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產品主要應用於各類車輛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農業機械傳動和傳輸系統、工業設備傳動和輸送系統等。
2017年-2019年(下稱“報告期”),徵和工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6735.24萬元、73527.88萬元、80612.79萬元,淨利潤分別為4599.57萬元、6829.16萬元、9195.92萬元,業績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
從業務上看,徵和工業主要擁有車輛鏈系統、農業機械鏈系統、工業設備鏈系統等業務,其中報告期內,車輛鏈系統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39284.88萬元、42062.83萬元、47087.54萬元,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61%、60.03%、61.69%。
需要指出的是,徵和工業的車輛鏈系統主要包括摩托車鏈系統和汽車鏈系統,其中摩托車鏈系統主要包括傳動鏈(及配套鏈輪)、正時鏈和油泵鏈。報告期內,公司摩托車鏈系統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36824.94萬元、39368.87萬元、44441.67萬元,分別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57.18%、56.19%、58.23%。
數據來源:招股説明書
也就是説,徵和工業實際上是一家主要靠賣摩托車“鏈條”為生的公司。
對此,徵和工業表示,隨着我國禁、限摩托車條例的出台,國內摩托車主要從一二線城市轉移至三四線城市和農村,雖然此後國內限制摩托車使用的市場亦未有大幅增加,西安、廣州、桂林等部分城市也已出台政策放寬了對摩托車的限制,但如果未來政策發生變化,國家進一步限制摩托車,則公司下游市場可能會受到影響。
02
客户“疑雲”
在報告期內,徵和工業的業績持續上升,但IPO日報發現,徵和工業的客户存在一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情況。
報告期內,徵和工業向佳木斯市前進區環宇鏈條經銷處(下稱“環宇鏈條”)產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621.31萬元、520.98萬元、351.23萬元,而環宇鏈條也是徵和工業的主要經銷客户。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國家企業信息信用公示系統顯示,環宇鏈條的相關信息共有兩條,其中一條信息顯示其已註銷,另一條顯示其還存續。
數據來源:國家企業信息信用公示系統
IPO日報進一步查詢發現,原環宇鏈條成立於2011年,類型為個體工商户,經營者為王修雨。環宇鏈條曾於2018年末註銷,並於2019年11月又重新成立。
數據來源:國家企業信息信用公示系統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環宇鏈條會註銷之後又重新註冊,並又開始與徵和工業開展業務?同時,從銷售金額看,2017年和2018年,環宇鏈條花了一年的時間才和徵和工業進行了500萬元-600萬元的業務往來,為何2019年才剛成立1個多月,就與徵和工業發生了300多萬元的業務往來?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向IPO日報表示,
出現上述情況可能是因為環宇鏈條始終與徵和工業保持聯繫,後續因為業績好做或者其他有利的情況,並又開始與徵和工業展開合作,但是也不排除,徵和工業可能存在“粉飾”業績的嫌疑,將已註銷的客户又拉來繼續合作。
03
溢價轉讓
徵和工業還存在溢價出售未經營子公司的情況。
2016年11月,徵和工業將其持有的徵和金鍊100%的股權轉讓給了馬家溝生態農業,轉讓價格為3151.17萬元。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天和評估出具的相關報告,截至2016年6月末,徵和金鍊的淨資產賬面值為2073.53萬元,上述交易的增值率為51.97%。
徵和工業在招股説明書中表示,徵和金鍊在轉讓前主要從事少量貿易業務,但轉讓之後,目前尚未開展經營。2017年-2019年,徵和金鍊均未有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為-143.98萬元、-139.68萬元、-158.11萬元。
換言之,馬家溝生態農業收購徵和金鍊之後,徵和金鍊不僅沒有展開業務,每年還要虧損100多萬元。
那麼,為何徵和工業能以高溢價的價格轉讓徵和金鍊?
IPO日報進一步查詢發現,魁峯機械(徵和工業控股股東,持股有徵和工業75.71%的股權)持有馬家溝生態農業59%的股權,上述交易屬於關聯交易。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向IPO日報表示,上述轉讓的目的不是很清楚,但是從目前後續的發展看,至少徵和工業在合併報表的時候不用把徵和金鍊納入進合併範圍,這樣可以為其在合併報表中“省”100多萬的利潤。
那麼,徵和工業將徵和金鍊轉讓出去是否存在“粉飾”業績的意圖?
記者 鄧皓天
版式 王瑩
編輯 王瑩
●重磅!請問四方新材:怎樣“送”2億採購金給歇業的供應商?
●調查“準上市公司” | 優彩資源:“憂”多,“猜”也多
●實控人行賄被上交所點名,連續兩年違規,四方光電估值能否猛增261.9%?
●併購志-豪氣!新股東欲21億拿下這家上市公司控制權,後者卻業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