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上海,記者劉超鳳)訊,註冊制改革背景下,2020年是券商投行業務大爆發的一年,整體來看,股債承銷均有增長,增厚投行業務收入。
據長江證券統計,上市券商投行業務增長區間集中在20%-200%之間,其中,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分別+54.1%、+40.2%、+58.9%至68.82億元、59.56億元、58.57億元,收入位居前三名。海通證券、國泰君安去年投行淨收入躋身前五。
中小券商如浙商證券、紅塔證券在去年同期較低的基數上實現了大幅增長。浙商證券是唯一一家投行淨收入增長超2倍的券商,2020年該項業務淨收入達到10.25億元。仍有6家券商的投行淨收入滑坡,佔比達17%,其中廣發證券因康美事件影響被重罰,暫停保薦資格6個月,2020年投行收入幾乎腰斬。
2020年是投行大年,政策改革為行業分化摁下“加速鍵”,並呈現兩大特徵:一是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前五家券商投行淨收入佔五成之多,前十家券商收入佔比達七成,已呈現“三七分化”態勢;二是頭部券商仍然保持高速增長,而排名後三分之一的券商正在被加速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在再融資業務上摘得桂冠,而中信建投的優勢是首發上市。
“三中”居前,“一華”掉隊
證券行業2020年實現投資銀行業務淨收入672.11億元,同比大幅增加39.26%。證券行業發揮投資銀行功能,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持續提升。2020年度,證券行業服務實體經濟通過股票IPO、再融資分別募集5260.31億元、7315.02億元,同比增加74.69%、41.67%;通過債券融資13.54萬億元,同比增加28.02%,服務實體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截止2021年4月22日,共有36家券商披露了2020年年報業績。以合併利潤表口徑計算,36家券商2020年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淨收入累計556.97億元,同比增長41.04%。
其中“券業一哥”中信證券拔得頭籌。2020年投資銀行業務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為68.82億元,超過第二名達9億之多,同比上一年的44.65億元增長54.13%。
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在36家券商中位列二三位,2020年投資銀行業務淨收入分別為59.56億元、58.57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40.21%、58.94%。
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投行業務淨收入均超過50億。投行業的“三中一華”神話在今年並不奏效。華泰聯合證券2020年投行業務淨收入僅實現36.44億元,同比增幅87.16%,僅排名第6位,被滬上券商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趕超。
海通證券去年投行業務淨收入49.39億元,排名第四,同比增幅42.87%;國泰君安2020年投行業務淨收入37.34億元,同比增幅44%,排名第五。相比之下,“三中兩滬”去年更有看頭。
投行業務淨收入排名居前的券商,還包括招商證券、光大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東方證券,其2020年該項業務淨收入均超過15億元。
浙商投行收入增幅超2倍
從增幅來看,前10家券商中,尤以華泰聯合證券、國金證券、中信建投增幅居前,同比增幅分別為87%、85%、59%。前20家券商中,浙商證券是唯一一家投行淨收入增長超2倍的券商,2020年該項業務淨收入達到10.25億元。除上述券商外,前20家券商中同比增幅超過80%的還包括興業證券、銀河證券。
此外,也有部分券商2020年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出現下滑,分別是廣發證券、長城證券、華西證券、東北證券、中原證券、華安證券。
廣發證券2020年投行業務淨收入6.49億元,同比下滑55%,收入幾乎被“腰斬”。去年主要受康美藥業事件影響,廣發證券遭遇史上最嚴厲監管處罰。2020年7月10日,證監會宣佈擬暫停廣發證券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暫不受理債券承銷業務有關文件12個月,並責令廣發證券對內部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追責。相關處罰落地,廣發證券保薦的多家IPO排隊企業受到波及。
行業競爭格局呈“三七分化”
2020年是投行大年,但卻不是普惠的。註冊制、再融資新規等政策紅利帶來了巨大機會,頭部券商無疑是這次機會的最大受益者。在行業分化的歷史進程中,制度改革無疑按下了“加速鍵”,資源的“天平”愈加向頭部券商傾斜,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間正在被壓縮。
這裏有兩個主要特徵:第一,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前五家券商投行淨收入佔五成之多,前十家券商收入佔比達七成,已呈現“三七分化”態勢。上述36家券商中,前5家券商累計實現投行業務淨收入273.68億元,佔比達到49.14%,同比上一年增加2.42個百分點;前10家券商累計實現投行業務淨收入387.03億元,佔比達69.49%,同比增加3.87個百分點。
第二,頭部券商仍然保持高速增長,優勢擴大,而排名後三分之一的券商正在被加速出清。若將上述36家券商平均分成三等分,則其投行業務淨收入的增幅平均值分別為49.16%、47.19%、19.74%,而增幅中位數分別為44.1%、30.69%、10.7%。後三分之一的券商增速大幅落後,隨着時間的擴大,將逐漸失去競爭力。
股權承銷規模“三中一華”領先
回顧2020年的券商股權承銷情況,“三中一華”遙遙領先,繼續保持優勢,中信證券、中信建投2020年的股權承銷規模均超過2000億,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的股權承銷規模超過1000億。
根據wind數據,中信證券更是以3167億的股權承銷規模拔得頭籌,其中首發規模445億元、再融資規模2722億元。緊隨其後的是中信建投證券,2020年的股權承銷規模為2343億元,其中首發規模837億元,再融資規模150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在再融資業務上摘得桂冠,而中信建投的優勢是首發上市。
中金公司、華泰聯合證券的股權承銷規模分別為1440億元、1416億元。國泰君安(954億元)、海通證券(951億元)的承銷規模相當,且都接近千億。
八家券商的股權承銷規模在兩百億水平,分別是民生證券、國金證券、安信證券、東方投行、平安證券、光大證券、興業證券、東興證券。此後,有11家券商的股權承銷規模在百億。
中信建投IPO業績完勝
在備受關注的首發上市(IPO)方面,中信建投在承銷家數、募集資金、發行費用等指標上均排名行業第一,2020年幫助39家企業完成IPO上市,募集資金837億元,獲得發行收入26億元。
排名第二的是海通證券,25家IPO企業累計募集了608億元資金,普遍承接的是募資規模較大的IPO項目。
中金公司、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的首發募集資金分別為489億元、445億元、240億元、217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中信證券的IPO承銷家數與中信建投相當,但是IPO募集資金僅佔中信建投的一半。如果説中信建投、海通證券承接的是大項目,那麼中信證券、華泰聯合證券的IPO項目相對偏小。
民營券商國金證券去年的IPO業績較好,2020年保薦了19家企業完成首發上市,累計募集資金164億元,在行業內排名第7位。此外,首發募集資金在百億規模的還包括招商證券(143億元)、民生證券(121億元)、光大證券(10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