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荒漠“遇見”綠洲,會締造出怎樣的奇蹟?
6月2日,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竣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的沙漠公路生態防護林維護全線採用光伏發電,成為全國首條零碳沙漠公路。
據測算,的總面積3128公頃的生態防護林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約2萬噸,負碳部分還可以中和過往車輛的碳排放;實現“零碳”運行後,每年將減少柴油消耗108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410噸。這是塔里木油田站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落實“雙碳”目標的高度履行央企職責的生動實踐,也是實現綠色環保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有力舉措。
一塊塊藍黑色的光伏板,浸潤着陽光賦予的動能;一口口百餘米深的水井,惠澤着耐乾旱的綠植……俯瞰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那佔據大半幅地域的流動黃沙與鑲嵌其中的綠色“綢帶”,用荒涼與生機的鮮明對比,講述着改天換地的奇蹟。
比風沙更頑強的是人,在荒漠中書寫綠色奇蹟的,也是人。
“前沿陣地”比沙海更火熱
6月2日,站在這煥然一新的沙漠公路道路旁,每見到一輛疾馳而過的汽車,塔里木油田塔中油氣開發部生產辦公室副主任李劍心中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十幾年前,石油人在沙漠裏種出4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如今,這片生態防護林由柴油發電換成零排放的太陽能光伏蓄電,響應國家的‘雙碳’目標!”從開工到告捷,140多天裏“守護”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建設的李劍感慨萬千。
為確保工程有序推進,塔中油氣開發部指定專人負責,甲乙雙方聯合辦公,科學制定施工進度計劃,掛圖作戰、及時協調解決現場問題50餘項。
作為“前沿陣地”,塔中油氣開發部生產辦公室成立“黨員突擊隊”,以夙夜在公的工作狀態,把好施工、驗收各個關卡。李劍都記不清有多少次,為了確保光伏蓄電系統投運後運行正常,他與同事們趴在炙烤的沙地上,全神貫注地調試那些精密的設備。
“夏季,沙漠裏的白天最高氣温超過32度,地面就跟烤肉的鐵板一樣。我們搭建了臨時‘設備間’,避免風沙對嶄新的設備完成損害。工人在現場待多久,我們就在現場待多久,確保每套逆變器、每塊電池都能正常工作。”李劍説。
如今,漫步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線436公里的綠色林帶間,過去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不復存在;光伏發電設備的聲響不超過60分貝,和一台空調發出的動靜差不多——這是2004年以來、一直承擔着防護林養護工作的塔中油氣開發部生產辦公室土地管理崗許波最直觀的“新體驗”。
這樣的變化,響應着新時代的步調,更傾注了為工程方案有效落地的每一絲心血。5月31日,塔里木油田新能源事業部新能源管理室主任陳亞兵翻看着自己的工作記錄,與“零碳”公路相關的內容,早在工程開工之前就列入了他的日程表。
“施工、管理如何精準對接?運行、維護如何充分保障?我們不斷細化、優化方案,讓一個個問號變成實實在在的工程進度,打造名副其實的零碳示範工程。”陳亞兵介紹,新能源事業部以專班模式推進工程建設,彙集了技術、管理等各方骨幹力量,以辦公室為“據點”,隨時奔赴現場。他們還制定了“日碰頭、周彙總、實時跟進”的問題協調解決機制,確保工程各個細節安全質量可靠,責任層層壓實。
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的落成不是終點;這條荒漠裏的“最美公路”永遠躍動着生命的氣息,托起綠水青山的一方願景。塔里木油田秉持“開發一個區塊、建設一片綠洲、撐起一片藍天”的原則,積極推動塔克拉瑪干地區光伏基地規劃建設,在號稱“死亡之海”建立多座綠色能源“特區”,全力打造“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多位一體的循環發展模式,實現油氣開發和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為建設美麗中國添光增彩。
用責任守護陽光下的“綠色長城”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也是中國最大的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則高達2500毫米至3400毫米。乾旱少雨,陽光充足的自然特徵,為光伏發電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0年,塔里木油田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試點建設了12座光伏發電灌溉示範站。另外,有11口水源井依託塔中油田電網供電,86口水源井採用柴油機發電灌溉。
今年,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作為塔里木油田落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戰略部署、全力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清潔電力替代項目,對86口水源井採用太陽能光伏發電替代柴油機發電,使沙漠公路沿線109口水源井全部使用電力抽水灌溉。2000多萬株梭梭、紅柳、沙拐棗等耐鹽鹼、耐乾旱的植物汲取着陽光“養料”,這條便捷交通、惠利民生的“幸福路”撐起防風治沙的綠色屏障。
如今,穿行於塔克拉瑪干沙漠時,車窗外除了滾滾黃沙,還會有片片綠意;每隔4公里,就有一座水源井,每座水源井旁都裝有太陽能光伏板,與紅頂白牆的井房、葱葱郁郁的綠林相映成趣。常年駕車在沙漠中穿梭的司機杜有盛感觸頗深:“路遇沙塵暴,只要駛入這片防護林,迷眼睛的沙子就被逼退了。”正是目所能及的綠色,讓常年奔波的行者有了視覺上的慰藉。
“太陽能發電真是太好嘍,乾淨環保!以前柴油機發電,噪音大得很,説話都要大嗓門。”沙漠公路49號水源井綠化工劉玉山、陳淑容夫婦對突然安靜下來的工作環境感到“驚喜”。
實現“陽光養綠”以後,在水源井駐守的工人師傅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劉玉山説,過去靠柴油機發電時,每天白天連續抽水澆灌12小時,晚上就沒電可用,面對“黑漆漆的沙漠”是他和老伴最難捱的時光;如今,用上太陽能,消除噪音的同時還實現24小時連續供電,可以用冰箱貯存蔬菜、水果等食物,看電視也不再是奢望。
對劉玉山而言,風吹日曬和漫天沙塵早都不算這片沙漠裏的新鮮事兒。但每當有從上海、北京、雲南等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時,他都會特別振奮。
“不少遊客到水井房來歇腳,都説在沙漠裏能看到這麼多綠色植物,簡直是奇蹟。”劉玉山説,這讓他覺得更要盡心養護好每一株樹木,不管天多熱、沙多大,保護好這條沙漠裏的“綠色長城”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與時間賽跑為“零碳”全程護航
今年3月以來,全國多點發生疫情,給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的物資採購、運輸造成重重困難。
“尤其是光伏發電設備特別緊俏,我們公司派出6名人員分赴各地工廠監造,一方面監督質量、進度,一方面防止產品被‘搶’走。”作為承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沙漠運輸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馬淼幾乎住在了辦公室,每日緊跟現場物資、施工動態,第一時間指揮督戰。
逆變器、工業空調等設備,都需統一到位於成都的廠家集成為撬裝房,調試合格方能出廠。沙動司路橋公開發中心技術部的張江直接守在成都,駐廠監造。廠家公司地處市郊,交通不便,張江每天一早步行四五公里,到廠裏看當天的派產計劃。他中午不回家,晚上跟着工人加班加點;遇到生產與合同計劃不相符時,他就去找廠長協調。次數一多,廠長見他都躲,張江就“守株待兔”;多番軟磨硬泡之下,廠家終於被石油人的執拗所折服。
5月13日,上海生產的20組電池發往成都,但卡車只能裝16組,餘下的4組發了快遞,而快遞要經西安再轉運成都。考慮到當時的疫情管控形勢,張江每天都要打數個電話,追問電池的快遞信息。“我不得不從大男人變成了‘婆婆嘴’。”張江調侃着自己,眼神卻非常篤定。“因為任何物資都不能出絲毫差錯,為了保障工期,就算是一根線我也不能放過。”
為此,沙運司製作了物品清單。在成都貨物裝箱前,張江對着清單一一檢查,齊備後方可裝箱,確保萬無一失。
4月,有一批光伏太陽能板需從安徽運回,但找不到願意接活兒的司機,沙運司只能派司機乘坐飛機前往安徽,由其安徽的分支機構從機場直接接到貨車上,也避免接觸更多人。司機馬不停蹄返回,路上不住宿,披星戴月與時間賽跑,將光伏板安全運至施工現場。
工期緊、任務重,沙運司聯繫廠家現場開展技術指導,採用撬裝化模式,現場只需接線、調試,確保工程建設速度。在工程質量、安全受控的前提下,強化現場監督,對標對錶快速推進工程進度。
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建設者們臉上“敷”着和了汗水的沙塵、衣褶裏“兜”着沙風吹來的碎石,而沙漠裏的植被依舊光鮮照人。
在沙漠公路零碳示範工程設計之初,塔里木油田就本着“佔地面積最小、儘量避開高大樹木”的原則,最大限度保護生態。施工中還進行苗木補種,在光伏太陽能板下面播撒草種,讓這不斷造就“奇蹟”的綠洲生生不息。(文/王偉偉)(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記者手札:
一條“零碳”公路全新亮相,是塔里木石油人再一次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守護自然的壯舉;是“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再一次被實踐印證。
4.8個月,140多個與風沙相搏的日夜,時針走過3360多個輪迴、記錄下述説奮鬥的每個瞬間。
還有很多人,把汗水灑在這熠熠生輝的沙海里,把青春奉獻給祖國西部——説不完他們的故事、忘不掉他們的面孔。
“會呼吸”的“綠色長城”,將以生命和希望為“死亡之海”代言。這條勘探開發的希望之路、南疆經濟發展的致富之路上,一直傳唱着“一切為了大發展、一切為了老百姓”對新時代的鏗鏘迴音。(塔里木油田 受吉相 王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