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如何理性看待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題:如何理性看待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近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個別出現負收益,引發市場關注,也讓一些對銀行理財產品有着“保本”印象的投資者感到不太適應。對此應如何理性全面地看待?

  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市場變化必然導致淨值產品的波動,目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佔比已達60%,這麼大的規模,出現階段性浮虧是正常現象。

  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麗娜認為,資產端看,隨着經濟恢復,資金利率短期波動引起債券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產品端看,理財子公司成立後,對固收類淨值型產品進行戰略佈局,客觀上這些新產品的成立時間點較為集中於年初收益率曲線的低點。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回撤風險總體可控。除去少量產品外,絕大多數淨值型理財產品由於資產組合較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淨值波動有限。”劉麗娜説。

  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部主管趙柏功表示,隨着以資管新規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監管文件的落地實施,“破剛兑、淨值化”成為銀行理財業務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出現波動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已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顯示,2019年淨值型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餘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加4.12萬億元,增長68.61%。

  “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與存量增幅均增長近70%,表明淨值型理財產品在銷售中逐漸為投資者所接受,理財產品打破剛兑也逐步為投資者所理解。”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副總裁管聖義表示。

  交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產品研發部總經理施盈表示,理財產品淨值化是對參與各方更加有利的選擇。對客户來説,較之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不足客户承擔、超額收益銀行全拿,淨值型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不足還是客户承擔,但大部分超額收益歸投資者所有,風險和收益基本平衡。

  需要看到的是,淨值波動是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轉型面臨的必然挑戰。

  施盈表示,銀行理財客户主要來自於銀行原有的存款客户,相較其他資管產品的投資者,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淨值波動的容忍度較小。

  “這需要在理財管理端不斷增強投研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在市場端不斷加強投資者教育及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積極適應市場波動,關注資產配置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並通過長期投資來平滑淨值波動。”劉麗娜説。

  趙柏功表示,淨值化趨勢下,銀行理財業務要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專業化的投研實力、更加完善的產品體系和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提高理財產品淨值穩定性。

  他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理性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同時逐步樹立起長期、理性的價值投資理念,避免因為過度關注個別產品局部時段的淨值變化,影響正常的投資決策。(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2 字。

轉載請註明: (財經·觀察)如何理性看待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淨值波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