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20多年,曾三次落空,數千居民終圓夢

從黃浦區新昌路345弄65號,步行到人民廣場約一刻鐘。60多歲的李泰華正站在合用廚房內洗菜,兩根塑料管從他頭頂上方的天花板垂下,接到洗菜池內。因為廚房屋頂塌陷嚴重,常年漏雨,李泰華與鄰居一起用塑料布將屋頂罩了起來,再在塑料布上挖了幾個洞,每個洞口套上一個礦泉水瓶,再接上塑料管。雨落在塑料布上,再通過“引水管”被引到洗手池、洗臉盆中……這樣的日子,李泰華一家已經過了26年,如今終要告別了。

  7月21日,是新昌路1號(南塊)和7號舊改地塊、新昌路1號(北塊)兩個項目的二輪徵詢正式簽約首日。截至當天24時,新昌路1號地塊(南塊)和7號地塊3060證居民完成簽約3044證,簽約率達到99.48%,創下了本市大體量舊改項目簽約首日新高;新昌路1號地塊(北塊)65證居民更是100%簽約,實現了意願徵詢、簽約徵詢兩個100%。

  啃下黃金地段“硬骨頭”

  新昌路地塊處在市中心的“黃金地段”。新昌路7號地塊,東至新昌路,南至北京西路,西至成都北路,北至山海關路。新昌路1號地塊分為南北兩塊:南塊,東至新橋路,南至新閘路,西至成都北路,北至成都北路1012弄;北塊,東至新橋路,南至新橋路51弄,西至九子公園,北至南蘇州路。

  “這裏的地段真是好得不得了,但我們的居住環境卻非常差。”李泰華一家三口擠在20多平方米的房屋,與鄰居合用一個不到兩平方米的廚房,拎了半輩子馬桶。由於歷史原因,他家的房屋構造非常奇特:屋頂的一半空間被生生攔出了一個吊鋪,成為別人家的房間,這讓本來就逼仄的小屋空間更顯侷促,身高1米7的李泰華站在吊鋪下都抬不起頭。房間的一側,拉開簾子是個馬桶間,關上簾子就對着飯桌;女兒小的時候,三個人擠在一張牀上,女兒成年後,沒有地方再放一張牀,只能睡覺時支個彈簧牀。

  對舊改,李泰華一家盼了20多年。他清楚地記得,這片弄堂説要舊改經歷了“三進三出”。“聽説要舊改了,大家都很盼望,但那三次,都落空了。”隨着周邊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身處老房中還在拎馬桶的李泰華一家,對舊改的盼望更加迫切了。“如今是第四次,終於圓夢了。”

  李泰華告訴記者,他們一家選擇了貨幣補償的方式。“這次舊改,是改善我們居住條件的機會,我們非常珍惜,還在慢慢看房。

  我們應該可以買一套兩房。老伴最關心的是我們將有獨用的廚衞,女兒最高興的是自己將有獨立的房間。我們一家對這次舊改都很滿意。”

  “一地一策”加快毛地舊改

  此次生效的新昌路兩個項目中,作為項目主體地塊的新昌路1號(南塊)和7號地塊,是耽誤了20多年的毛地。毛地地塊內情況複雜,遠比新地塊推動要難得多。

  為激活這塊毛地,黃浦區堅持“一地一策”,結合實際情況,探索差異化的制定實施方案,統籌好舊改實施與建設開發。在新昌路兩個項目中,7號地塊風貌肌理相對比較完好,從保護城市歷史文脈的角度,黃浦區和上海建工集團按照“整體延續7號地塊風貌肌理、1號地塊統籌聯動”的方向,優化項目方案。同時,結合周邊區域品質提升、資源整合,黃浦區也在同步推動蘇州河沿線改造及相鄰地塊啓動實施,進一步加快舊改步伐、改善羣眾生活條件,實現區域環境質量的全面提升。

  在新昌路兩個舊改項目中,地塊所屬的南京東路街道以及黃浦區三家徵收所全力做好推進工作。黃浦區將“黨支部建在項目上”,成立了由南京東路街道黨員、居委黨員與徵收所黨員組成的臨時黨支部,居民區黨總支書記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舊改啓動時正碰上了疫情防控吃勁時,不少居民一度擔心,舊改可能被延誤。南京東路街道與黃浦區三家徵收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沒有放慢推動舊改的速度。

  隨着新昌路兩個項目的推進,黃浦區今年已完成成片徵收超過7400户,5個地塊實現了收尾。下半年,黃浦區還將在“高效率、高質量”上持續用力,繼續加大投入、加快推進,同時從區域功能發展和羣眾民生改善相統籌的角度,以“組團式謀劃”“漸進式推進”為策略,加快老城廂地區、金陵路、西藏路沿線的更新改造,為區域綜合發展水平的提升、城市面貌的更新以及老百姓居住環境的改善提供強有力支撐,真正實現風貌保護、民生改善、區域發展的有機統一。

來源:解放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6 字。

轉載請註明: 盼了20多年,曾三次落空,數千居民終圓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