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豐收”正效應:基金成“財經超話NO.1”

由 問成風 發佈於 財經

外匯天眼APP訊 : 截至2020年8月3日,2019年以來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率達88.55%,還有56只基金回報超200%。不少投資者嚐到買基金甜頭,借道基金入市越來越普遍。與此同時,基民獲得的收益相比基金業績仍有差距,長期投資理念仍需夯實。

公募基金“豐收”

受益於2019年以來的結構性行情,公募基金集體“豐收”。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2019年以來2841只偏股型基金(包含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A/C份額合併計算)平均淨值增長率達88.55%,同期滬深300指數漲幅為58.48%。其中,有56只基金淨值增長率超200%,有1047只基金淨值增長率位於100%至200%。也就是説,收益率超100%的基金在偏股型基金中佔比達38.82%。收益率最高的是廣發創新升級,淨值增長率達270.91%。

單從今年以來的表現看,偏股型基金也十分優異。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今年以來3257只偏股型基金平均淨值增長率達35.38%,8個月時間有7只基金收益率超100%,業績超90%的還有21只。整體看,淨值增長率超50%的共有790只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8月3日,今年以來滬深300指數漲幅為16.47%,公募基金整體收益遠超指數表現。業內人士認為,公募業績大幅跑贏基準與市場板塊分化有關。結構性行情下,炒熱點、業績差的個股表現一般,而一批績優股表現突出。疊加今年以來板塊輪動較多,機構投資者相比個人投資者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市場行情仍在延續,未來業績翻倍的基金有望進一步增多。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想取得超越基金的業績越來越難。

基民“獲得感”大增

近期接連登上微博熱搜的“基金”,位列微博超話社區財經領域關注榜首位,遠超排名第二的“比特幣”。雖然該板塊成立不久,但已有2萬帖子、6萬粉絲和2.4億閲讀量。與之對應的是,投資者這兩年利用基金賺了不少錢,“獲得感”大增,更有一些股民成為基民。

一位有3年經驗的老基民表示:“今年買的基金多與醫藥主題相關。雖然近期持有的基金淨值跌了一些,但這樣反而更放心,我藉機加倉了科技和農業方面的基金。目前還不會贖回,畢竟2019年靠基金賺了輛小汽車。”

“去年朋友買基金賺得盆滿缽滿,令人心動不已。剛好今年初理財經理推薦新基金,基金經理的經驗比較豐富,果斷入手。剛買入的幾天時不時會關注收益,5萬元一天能賺一兩千元,後來發現每天表現比較穩定,漲跌都在5%以內,之後就不看了。”另一位新晉基民説。

有投資者從股民轉型成基民。“一開始覺得買基金沒啥意思,波動起伏不大,賺不了幾個錢,還不如買股票,一個漲停就有10%的收益。但從去年開始,市場行情出現變化,就算買對板塊,但個股沒押中,一樣沒收益。去年虧了15個點,但買基金的朋友最少賺30%。今年基金表現更好,於是買了基金。5月買入的現在已有30%的收益,7月繼續加倉,以後準備每月定投。”一位投資者説。

夯實長期投資理念

藉助基金的專業投資能力進行理財逐步成為主流共識。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聯合螞蟻集團研究院發佈的二季度中國家庭財富指數報告顯示,二季度中國家庭的股票配置意願為90,基金則為96。這表明通過基金理財漸成主流。

不過,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雖然基民賺了錢,但獲得的收益相比基金業績仍有差距。部分投資者存在一定的投資誤區,比如一賺就賣。“以前買基金有過‘坐過山車’經歷。因此,往往賺了20%就趕緊贖回。誰知道今年的基金贖回了還往上漲,只好追高買入。”一位有8年經驗的基金投資者表示。

此外,有投資者試圖擇時進行基金投資。“這樣操作實際效果並不好。基金經理自身就會進行擇時判斷。”一位對公募基金頗有研究的投資者説。

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胡立峯稱,基金收益並不等於投資者收益,“基金賺錢但投資者少賺錢或不賺錢”的現象仍然存在。提升基金投資者的“獲得感”,需要公募基金管理人進一步加強投資者宣傳引導,在市場亢奮時採取適當措施減少投資者不必要的追捧。有公募基金渠道人士認為,投資者切不可因市場火熱、追求短期收益而盲目購買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