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最熱,只有更熱!”
股市的強勁表現,帶動了新基金髮行的火爆。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地區的多家銀行網點後發現,目前投資者對基金的認購熱情依舊不減。
多位客户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近期基金髮行市場非常熱鬧,尤其是權益類新發基金爆款頻出,出現了多隻規模超百億元的基金產品,其中有不少產品因銷售火爆而提前結束募集。
爆款基金成銀行代銷“香餑餑”
《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多個銀行網點後發現,在部分銀行網點,排隊認購新基金的場景再度出現。
在一家國有大行的支行網點,前台大堂經理在詢問記者來訪緣由後,便指引記者到理財專區,進行“一對一”服務。據該行客户經理介紹,今年以來,基金銷售情況相對較好,尤其是7月份以來,股市迎來一波上漲行情,投資者對基金的關注度提高。“今年2月份,好幾個客户在我的推薦下購買了基金,現在收益率已達30%。我們近期還會推出爆款基金。”該行客户經理表示。
説到爆款基金產品,一家股份制銀行客户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了一款新產品:“前幾天我行代銷的一隻新基金,提前三天進行預約,第一天僅十分鐘就預約購買了5億元。”
“目前的爆款基金大部分是新基金,有的會按比例配售,有的會提前結束募集,由於銷售火爆,募集期通常只有一天。”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客户經理也表示,隨着基金賺錢效應顯現,投資者對基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所以賣得特別快。該行客户經理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最近我行代銷的一款基金,首發日就吸引了約150億元認購資金的追捧,遠遠大於該基金80億元的發售目標。為了更好地管理基金,獲得不錯的業績,因此對此基金進行了比例配售。”
《證券日報》記者還了解到,上述銀行客户經理介紹的基金產品,大多具有管理規模較大、基金經理具有多年投資經驗且管理業績不錯的特點。近期已有多隻爆款基金主動對發行規模進行了限制。業內人士分析稱,基金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業績,產品規模太大,不但會影響流動性、交易頻率等,還會約束基金經理的交易策略,管理的難度較高,業績也難以保證。
偏股混合類基金最受追捧
《證券日報》記者在走訪中,一位國有大行客户經理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今年以來新發基金得數量較多,其中,偏股混合類基金最受投資者歡迎。“這些產品的基金管理人大多投資能力突出,在市場上頗有口碑,且新發產品基本都由明星基金經理掛帥。”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銀行客户經理在自己的朋友圈推薦基金,尤其是偏股型基金。還有不少客户經理主動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通知客户何時入手。
基金銷售火爆的背後,是新基金的大量發行。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今年以來已經成立819只新基金,合計募資規模16037.76億元,已超過2019年全年1.44萬億元的發行規模,平均每隻募資規模19.58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佔據主流地位。前7個月,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分別成立148只和346只,募資金額分別為2273.34億元和8155.06億元;權益類基金合計募資規模達到10428.39億元,佔今年新基金成立規模的65%。此外,今年以來成立的多隻百億元級新基金裏,大部分是權益類基金。今年7月份,共有7只百億元級新基金出現,合計募資5389.4億元,超過2015年5月份的3025.74億元募資額,刷新了新基金單月發行規模紀錄。
購買基金不能“一時衝動”
《證券日報》記者在走訪中還發現,面對投資者的購買熱情,客户經理在推薦產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強調投資風險。
一家大型銀行支行客户經理向記者介紹:“近期很多購買基金的投資者,此前並沒有股票投資經驗,也沒有研究分析過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購買基金僅憑腦門一熱,哪隻基金搶手就買哪隻。”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客户經理會向投資者強調風險,“基金作為一種中長期投資理財工具,不適合頻繁操作。投資者應立足於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資金實力。”
“不要拿全部現金去投資。”這句話幾乎成為銀行客户經理的金科玉律。一家銀行的客户經理建議,理財應做好資產配置,比如偏股型基金的配置比例可以在10%-20%之間,偏債型基金配置比例可以在20%-30%之間。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