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螞蟻遞交招股文件:十個“第一次”,換回“第一名”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財經

中新網8月26日電 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即將上市,這隻超級獨角獸今天正式向兩地交易所遞交招股申請文件。

招股文件顯示,螞蟻集團年度活躍用户超過10億,月度活躍商家超過8000萬,年營收1206億元,在超大規模體量下依然保持40%的營收增速。儘管每股發行價格和目標估值尚未確定,但市場普遍相信,螞蟻將大概率創下近年來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之一。

是什麼撐起了螞蟻集團的千億營收和海量用户?結合招股書信息看,有十個關鍵的第一次,成為了左右螞蟻集團發展的關鍵支點。

五次革新支付技術

支付寶以支付起家,從招股文件看,截止2020年6月30日的12個月,支付總量已經達到了118萬億人民幣,如果以10億用户計算,平均每個用户的支付量都達到了11.8萬。

如此龐大的支付量是如何達成的?16年時間裏,支付寶曾經5次革新支付技術:

2004年,發明在線擔保交易解決方案,中國用户第一次實現網絡交易;

2010年,發明快捷支付,網絡支付第一次可以不用插U盾,為後來的移動支付掃清道路;

2012年,發明反向掃碼技術,第一家支持移動支付的便利店誕生,開啓移動支付浪潮;

2014年,研發生物識別技術,並首次投入商用;

2017年,首創的雙離線支付技術第一次運用於公交車,最後一個帶零錢出門的理由終結;

這五次革新不僅讓支付寶成為中國最大的數字支付服務商,也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移動支付之國。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甚至顯示,在移動支付逐步普及的十年裏,搶劫案數量下降超九成。今年年初,人們更驚喜地發現,移動支付的非接觸優勢,成為中國疫情防控的重要優勢。

不止於此,藉助移動支付工具,今年疫情之後,超過170個地方政府在支付寶發放消費券,成為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回暖的一支奇兵。

支付寶慶祝第一筆交易達成

五次關鍵的“降門檻”

螞蟻集團通過支付起家,業務順延至數字生活、數字金融科技等領域。招股書信息顯示,其數字金融科技板塊的年用户達到7.29億,在理財科技、微貸科技、保險科技三個領域促成的交易規模均為市場第一。同時,2019年,超過60%的消費者使用支付寶APP使用數字支付以外的生活服務,包括出行、辦事、公益等。

換言之,支付以外的業務,已經撐起了螞蟻集團的大半壁江山。這些業務最主要得益五次關鍵的“降門檻”創新。

2008年,推出水電煤繳費,中國老百姓第一次在網上繳納水電煤氣費;

2010年,發明無人工審批的純信用貸款,第一次貸款可以無抵押物、無擔保人;

2013年,推出餘額寶,貨幣基金的門檻第一次降低成1塊錢;

2016年,推出螞蟻森林,中國人第一次實現手機種樹,綠色公益門檻降低;

2019年,推出相互寶,大病保障第一次實現先保障、後付費。

這些幾塊錢理財貸款,省幾分鐘時間的生活服務,看似微小,結果卻成為了打破二八法則的秘訣,大部分商業公司服務頭部20%的人,賺80%的錢,而螞蟻集團的商業模式是,降低門檻,服務80%的人,從而形成聚沙成塔的效果。

由於這些關鍵的門檻降低,中國在數字金融、數字辦事、數字公益等若干領域開啓了彎道超車模式,全球最大的貨幣基金、全球服務小微最多的銀行、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區、全球參與人數最多的公益項目均花落中國。

沒有寫進招股書的故事

可以寫進招股書的是數據,寫不進的是故事。事實上,十次關鍵創新背後,和拓荒之路相伴的,是支付寶撞過的無數次“南牆”。

比如水電煤繳費,在支付寶曆史上,這可能是最艱難的業務之一:因為對接機構龐雜、談判和説服的工作量巨大,曾經整整停滯了2年;因為長達10年不賺一分錢,在內部質疑聲不斷。但最終,這項業務不僅活了下來,還開啓了辦事服務向互聯網遷移的浪潮。如今,每3箇中國人就有1個在手機辦事, “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成為現實。

遍佈大街小巷的二維碼支付,也差點折戟沉沙。2011年7月,支付寶率先推出全國首個二維碼支付功能,卻被黑產的入侵打得措手不及。釣魚、盜刷、病毒,接踵而至的安全問題迅速澆滅市場熱情,讓產品團隊備受質疑。

是放棄還是堅持?支付寶死磕的精神再次發揮作用。時任管理層“特批”了一個工作室,來負責撞南牆,接下來的幾年內,這個名叫“Open Studio”的工作室,以公司食堂和自動販賣機為小白鼠,陸續推出聲波支付,電磁支付、光子支付,以及正掃、反掃、單離線、雙離線等二維碼支付的各種版本……最終優勝劣汰,二維碼支付克服安全問題,成為了主流。這項小小的創新,是支付寶藍能夠貼滿大街小巷,連接8000萬月活商家的關鍵。

今天,螞蟻集團站到了上市關口即將衝擊科創板第一股,但相比IPO之路,過去16年的拓荒之路或許更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