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分析丨意外“得利”之後,阿里健康想好下一步了?

離全面盈利更近了的阿里健康,也失去了它引以為傲的高速增長。

5月27日,阿里健康發佈了截至3月31日的2020財年業績。數據顯示,阿里健康2020財年營收95.97億元,同比增長88.3%,高於彭博一致預期的90.58億元。財報稱,收入增長主要是因為醫藥自營業務、醫藥電商平台業務快速增長。

報告期內,阿里健康淨虧損1570萬元,同比大幅收窄,經調整淨利潤2.61億元,同比增長114.8%,連續兩個財年實現盈利。

財報發佈次日,阿里健康在港股高開2.43%,報18.52港元,之後隨市下跌,收報17.38港元。

收入超預期、虧損收窄,但阿里健康的這份年度答卷並非沒有瑕疵。

增長引擎三缺一,自營單獨扛大旗

2020財年,阿里健康的營收增速離開了連續三年的三位數增長,甚至低於2016年的水平,只有88.3%,創近五個財年以來新低。

相比上一財年的增長歸因,本年度的增長引擎“三缺一”,曾被被阿里稱為“收入和利潤增長強勁引擎”的消費醫療業務不在其中。

根據財報,消費醫療本年度實現營收2.14億元,同比增長67.1%,這一數據與其2019財年275.5%的增速相去甚遠。

消費醫療事業部是阿里健康於2019財年上半年成立的新業務板塊,首次在財年報告中露臉就交出了高增長的成績,GMV增速超140%。開局勢猛,後勁也足,1H2020消費醫療收入同比增長274.4%至1.11億元。

但上半財年還“高高在上”的消費醫療,全財年來看卻成了阿里健康五大業務板塊中增速倒數第二,主要還是下半財年受疫情影響,拖累了2020財年的整體增速。

消費醫療板塊佈局了醫美、體檢、口腔和疫苗等大健康服務類領域。該業務意在連接品牌、線下服務提供者和用户。這決定了消費醫療發展非常依賴線下場景,疫情中斷了線下接觸後,業務增長自然遭受打擊。

不過,阿里健康4月上線了核酸檢測服務,隨着後疫情時代的全面復產復工,其消費醫療業務在下一份財報中或有亮眼表現。但在本年度,最終扛起增長大旗的是電商類業務中的自營部分。

2020財年,阿里健康的醫藥電商和醫藥自營兩項電商業務合計收入93.04億元,同比增長89.3%,而上一財年的增幅為106.4%,其中,醫藥電商業務本年度增速下降了227.2個百分點至69.6%,這進一步削弱了該業務板塊及阿里健康的整體收入增長。

本年度營收佔比第二的醫藥電商平台業務,在2018財年和2019財年的營收增速分別高達324.1%、296.8%,這主要源於在阿里健康此前的兩次資本整合運動中,改變了天貓醫藥館收入的計算方式,從服務費按比例分成計入收入變為全部服務費直接算進收入,從而連續兩個財年推高了該業務板塊的收入。

2020財年內,沒有相關的資本整合,醫藥電商平台是自然增長,但之前兩個財年的自然增長數據又無從獲得,統計口徑的不一致,也可能造成了醫藥電商平台業務增速下降較快。

在截至3月31日的2020財年,阿里健康2月份宣佈收購天貓平台相關業務,4月完成交割,沒趕上本年度的財報發佈。反而增速微微提升1.1個百分點的自營業務,才是阿里健康本年度營收增長的“執旗手”。

長遠來看,擁有電商基因的自營業務有低毛利率的屬性,若要拿來描摹阿里健康的未來,未免有點缺乏想象力。

盈利進入最後一公里,得扶持“新丁”

靠着自營業務這根營收支柱,阿里健康的全面盈利路會走得很侷促。

就2020財年業績來看,阿里健康距離全面盈利只差臨門一腳,近3年來,其虧損幅度逐年收窄,剔除股權激勵費用後的淨利潤也於上一財年轉正,本年度保持盈利並同比翻番。但接近盈利的背後,阿里健康的毛利率卻是逐年走低。

2017財年,醫藥電商業務首次出現在阿里健康的財報中,其毛利率也首次大幅下滑,彼時財報解釋稱“系醫藥電商業務毛利率相對較低”。2018財年,阿里健康將業務豐富為四大板塊,新增了電商平台業務和創新健康相關服務,毛利率再度下滑,財報解釋稱“系業務構成較上年發生巨大變化”。

過去4個財年中,電商類業務是阿里健康的中流砥柱。

2017財年至2020財年,其電商類業務的收入佔比依次為79.7%、95%、99%、99.2%。也就是説,阿里健康整體毛利率的下滑,是由電商類業務主導。而囊括了阿里健康大藥房、阿里健康海外旗艦店和阿里健康旗艦店的自營業務,又是電商類業務中挑大樑的角色,進一步地説明,自營業務的毛利率沒有太多驚喜。

阿里健康的業務從最早單一的追溯業務豐富為如今的五大板塊,但能創收的始終是阿里的老本行——電商。在某種意義上,阿里健康成了一家純醫藥電商平台。

電商平台做的是賺差價的中間商生意,毛利率低是長在基因裏的東西。

參考平安好醫生過往年報,從2016年開始,其健康商城業務毛利率開始在四大業務板塊中墊底並逐年下滑。截至12月31日的2019年的年報顯示,平安好醫生的健康商城毛利率下降至8.1%,同期,以廣告投放為主的健康管理與互動業務毛利率為81.6%,在線醫療毛利率為44.2%,消費醫療毛利率為36%。

過於依賴電商,或者説過於依賴自營業務,對於阿里健康來説,讓毛利率很難調頭增長。在此情況下,阿里健康還能向盈利靠近,無非是“節衣縮食過日子”。

2020財年,阿里健康的四大費用中,僅履約費用增速提升,其他三項均收緊了投入步伐,其中,市場和銷售推廣開支增速降低了近7成。阿里健康本年度虧損大幅收窄的原因便在於此。

新上任的阿里健康CEO朱順炎在財報中表示,疫情期間,阿里健康主動放棄了包括成人計生、隱形眼鏡、非疫情器械等非疫情類目的營銷宣傳。對應1H2020財報數據,阿里健康的市場和銷售推廣開支增速為112.5%,這驗證了其“主動放棄”一説。

需要注意的是,阿里健康依靠自營業務增長,而自營業務由活躍用户數據驅動,高額的營銷費用則用來催長活躍用户規模。疫情以來,互聯網醫療走上風口,用户熱情高漲,即使阿里健康縮減了相關營銷投入,但其自營業務的活躍用户數卻漲至4800萬。

縮減營銷開支非但未影響主營業務,還附送了虧損大幅收窄的意外驚喜。

從虧損收窄到全面盈利,踏出這最後一步,阿里健康有兩個選擇,要麼繼續控費,要麼尋找新的更賺錢的業務。疫情帶來的用户是一次性的,控費意味着犧牲增長,阿里健康應該深知這一點,早在2018年就選擇了後者——發展創新業務。

在過去兩份財年報告中,阿里健康花了不小的篇幅來介紹醫療AI系統、互聯網醫院、C端服務業務——截至2020年3月31日,AI技術服務在近170家醫院上線使用,400家醫療機構入駐浙江省互聯網醫院平台,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簽約醫療機構超15000家,該頻道在2020年1季度累計活躍用户數超3.9億。業務進展都擺在明面上,可創新業務就是不擅生財。

2019財年,阿里健康的其他創新業務收入1196.3萬元,2020財年更名為互聯網醫療業務,收入3842萬元,同比增速高達221.2%,但營收佔比僅從上一財年的0.3%進階到了0.4%,對整個公司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這並不是阿里健康獨有的問題,平安好醫生也再一次次驗證做互聯網醫療業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個賽道進化緩慢,仍處於摸索階段。

今年3月中旬阿里健康換帥,朱順炎接替沈滌凡擔任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而朱順炎曾任阿里創新事業羣總裁等職位。

從業績報告到高管變更,創新業務的重要性已在凸顯,這是阿里健康未來要繼續直面的命題,但創新何時能接棒增長重任,仍未可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6 字。

轉載請註明: 焦點分析丨意外“得利”之後,阿里健康想好下一步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