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巴菲特折翼航空股後,又在銀行股上栽跟斗,價值投資該如何堅守?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財經

紅週刊 作者 | 黃湘源

繼折翼於航空股之後,巴菲特又在銀行股上栽了個跟斗。這足以引起人們對其一向所宣揚的價值投資理念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思。畢竟,任何一種投資行為都不存在始終不變的可能。

富國銀行二季度爆雷鉅虧

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則非“價值投資”莫屬。在巴菲特看來,投資成功的訣竅不在於多麼高潮的投資技術,而在於如何買入並持有真正具備投資價值的公司。一旦發現了這種公司,買股票也就等於買保險,會隨着其成長性的不斷髮展源源不斷地創造新的價值。在巴菲特眼中,富國銀行就是這樣的好公司好股票。

富國銀行不像花旗和摩根大通,在海外開設大量的分行,但作為97%的收入來源於美國本土的富國銀行,在其國內商業銀行中卻稱得上是擁有良好經營業績的典範。富國銀行的業績雖集中於零售和小微貸款,但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由於在住房抵押貸款方面所發生的壞賬率要比行業均值低20%,危機非但沒有令其傷筋動骨,反而還通過兼併美聯銀行而一舉成為了美國的第一大零售銀行。富國銀行的投資價值和倡導價值投資的巴菲特的一拍即合一點也不奇怪,其進入巴菲特投資組合的時間已經超過30年,且持股比例一度達到了美國證監會要求需要審批的9.9%上限。即使是受到了巴菲特的高度鍾愛,富國銀行2020年第二季度也突然“爆雷”,淨利潤髮生了近24億美元的虧損。富國銀行的虧損不僅令其股票在本年度內蒙受了高達53.5%的累計跌幅,市值蒸發超1188億美元,同時也給持有其3.46億股的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帶來了有可能超過100億美元的巨大損失。

投資理念需要隨市場規則順勢而變

真理從來沒有絕對性而只有相對性。價值投資儘管在投資理念上為人們開啓了一條有可能戰勝市場的常勝之道,但任何一種投資行為都不存在始終不變的可能性。人們對於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心理準備不奇怪,但疫情已經發生,如果依然堅持疫情之前的投資理念去應對當前千變萬化的複雜情況,則顯然是行不通的。

在外部世界一直都順勢而變的背景下,好公司的評判標準也會有所變化。當前,無論美國的公司還是中國的公司,導致其隨時都有可能改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規則總是在順勢而變。自從會計準則引入壞賬計提以及商譽、公允價值以來,很多公司很能在一日之內升上天,也可能又在一夜之間變了臉。以富國銀行而論,最讓人擔心的並不是發生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虧損,而是在第三季度公司還將繼續消減80%的股息。這一公司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罕見行為之所以行將發生,正是因為截至2020年6月30日,富國銀行賬面的f未償還貸款餘額高達9350億美元,而在這之前富國銀行卻只計提了2.02%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像這樣成亦計提敗亦計提,或者成亦商譽敗亦商譽、成亦公允價值敗亦公允價值的事件,在會計準則接軌國際標準以來的A股市場,人們難道見得還少嗎? 

投資的價值體現在誰做得更好

價值投資的靈魂並不在於從一而終,而是在於擇善而行。而何謂善,何謂正確或準確,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變之道,並不在於見風使舵,而在於對於時勢和機會的正確把握。正確的把握也不僅在於判斷的準確,而更在於所持原則的正確和在運用過程的從不輕易地為勢所惑或因事必移。巴菲特年輕時也買過航空股,但因此虧了不少錢,此後曾發聲一輩子不再投資航空股。此次巴菲特再次大舉買入航空股,當時也並未想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會讓他重新看好航空股後又一次橫遭折翼之痛。

疫情對航空業打擊的嚴重性和持續性遠遠地超過了人們的預期,航空公司一旦最終破產,現在的股價即使看上去再便宜,又還有什麼投資價值呢?不得已之下,一向不主張輕易割肉的巴菲特也對其進行了清倉,但在割肉清倉不久後,美國航空股卻在得到資金輸血後又出現了似乎起死回生的某些跡象。身為股神的巴菲特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之後又輕率地割肉割在還沒有來得及痛定思痛時,此次操作和普通的A股散户似乎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不過,這也許也恰恰正説明了巴菲特的所謂價值投資理念與其所一向就不屑一提的投機行為的區別,或充其量也不過在可上可下的一線之間罷了。投資行為的價值體現,從來就不在於口頭上的誰説得好,而在於行動上的誰能做得更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文中觀點僅代表嘉賓個人觀點,不代表《紅週刊》立場,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