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蔡昉:國際衝擊較大,中國經濟出現V形或U形復甦不太現實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財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8日訊(記者 馬常豔)“中國已經進入疫情後階段,面臨恢復經濟、恢復基本民生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3日在北大國發院第145期【朗潤·格政】論壇上表示,這次疫情的特殊性決定了經濟復甦的軌跡不僅僅取決於經濟因素本身,可能主要取決於疫情的流行病學曲線如何變化。從疫情曲線來看,期待中國經濟能出現V字形或U字形復甦已經不太現實,主要困難在於受國際衝擊比較大,而且不確定性很強。

蔡昉分析稱,中國的流行病學曲線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經歷了倒V字形,即迅速上升,到頂點以後下降。但恰恰此時全球疫情開始暴發,而且形成了大流行。從全球疫情的曲線來看,目前呈齒狀的倒W形,之後會怎麼發展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疫情的衝擊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有的主體受到衝擊顯然更大,恢復起來也更難。” 蔡昉指出,當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非常值得關注。中國有大量人口的就業和基本生計狀況脆弱,疫情加大了保民生的壓力。疫情對就業帶來的衝擊明顯,低收入羣體的狀況更令人擔憂。

該靠什麼促進就業、降低失業率?蔡昉説,如果面臨的是經濟週期現象,把經濟增長速度刺激回到潛在增長能力上就可以消除週期性失業。但是疫情的特點決定了只採用刺激的辦法可能無法回到潛在增長率,因為這是來自供給側和需求側的雙向衝擊。負外部性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意味着市場會失靈,勞動力市場也會出現失靈現象。因此,這時恢復就業、降低失業率,應該動用政府這個“有形之手”。這並不意味着放棄市場經濟,放棄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配置,而是基於特殊情況,政府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其中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扶持扶助小微型市場主體。

蔡昉建議,積極改善小微企業和個體户的創業和生存環境:讓小微型市場主體在進入市場活動時真正零障礙;如果這些小微型市場主體進入市場活動有障礙,就要讓其成為紓困和救助的主要受益者;在政府之外,商界和社會也應該向小微型經濟傾斜投入更多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