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500億基金經理”俱樂部大擴容

由 淡圖強 發佈於 財經

圖蟲創意 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當前,公募行業的趨勢是市場資金往頭部優秀的基金經理靠攏,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劇。需要注意的是,基民日益增長的購買需求,與基金經理管理能力上限之間的矛盾。

評價一名電影演員的商業價值,除了演技,還得看票房。這樣的標準,同樣適用於公募行業:評價一名基金經理的商業價值,除了業績,還得看管理基金規模。

目前業內流傳一個説法:排除一些知名度高、投資經驗豐富、歷史業績得到廣泛認可的基金圈投資大佬之外,如果一個偏股型基金經理今年沒有發基金,暫時可以忽略這個基金經理了。

原因是在這個基金髮行大年,但凡有點銷量的基金銷售渠道(銀行、券商和互聯網)都在爭奪客户。爭奪客户需要靠什麼?業績。

業績好不好,時間會説話;市場認不認可,數據會説話。

1205只,2.6萬億元。前者是截至11月4日,年內新成立的基金數量,後者是新基金髮行總規模。這是繼2019年後基金髮行數量再度破千,也是公募年發行份額首度突破2萬億元。

比好基金更稀缺的,是好的基金經理。在這輪發行熱潮中,部分業績歷經過時間考驗的“老炮”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水漲船高;而部分業績冒尖的中生代基金經理,也成功躋身“流量小生”之列。

16人管理規模超500億

假設年初在公募圈做一檔選秀節目,名為“乘風破浪的基金經理”,一個季度更新一次排名,最後年底憑流量(管理規模)大小出道。

如果參加比賽和踢館的門檻是必須為“流量小生”,即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在100億元以上。有資格成為練習生的人有多少?據Wind統計,截至2019年底,符合要求的基金經理共115位。

如果成團出道的條件是,年底權益類基金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那麼,年初位列出道位的有4人,分別是:華夏基金的張弘弢、南方基金的羅文傑、嘉實基金的何如、嘉實基金的陳正憲。

彼時,最有希望C位出道的是張弘弢,管理規模為972.39億元。

經過今年前9個月的比拼,基金經理各顯身手,練習生的人數不減反增。截至三季度末,“百億級”基金經理人數從年初的115位增至196人。而出道位的人數從4人增至16人,新進名單有:

廣發基金的劉格菘、易方達基金的張坤、南方基金的茅煒、國泰基金的艾小軍、華夏基金的趙宗庭、華夏基金的徐猛、匯添富基金的胡昕煒、華安基金的許之彥、鵬華基金的王宗合、華泰柏瑞基金的柳軍、景順長城基金的劉彥春、招商基金的馬龍、易方達基金的餘海燕、易方達基金的成曦。

儘管張弘弢依然位列C位,但管理基金規模縮水了22.33億元。何如和陳正憲則因規模縮水超百億跌出出道位,分別降至第21名和第20名。

流量背後的思考

為了增加流量,基金經理各出奇招。

有人通過發新基金,不斷刷新管理規模。比如,鵬華基金的王宗合,年內發行新基金數量多達5只,到三季度末,合計為其帶來505.5億元的規模增量;南方基金的茅煒,年內推出的3只新基金,帶來了422億元的流量;嘉實基金的歸凱,以3只新基金吸金259億元。

有人則加大對績優老基金的持續營銷,以吸引新流量。比如,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前三季度規模增長了255.14億元;同樣沒有發行新基金的劉彥春,靠老基金的持營,管理總規模也站上了500億元。

當然,也有一些基金經理“雙管”齊下,發產品和做持營兩不誤。

可以看到,公募行業的趨勢就是市場資金往頭部優秀的基金經理靠攏,馬太效應進一步加劇。但是,這種趨勢背後是否會存在一種隱患?即基民日益增長的購買需求,與基金經理管理能力上限之間的矛盾。

有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市場的廣度、寬度、深度已經充分滿足大規模基金的出現,這兩年行情也以大盤股為主,所以不需要擔心這一點。

但也有人提出諸多思考。資深基金研究專家王羣航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業內需要思考以下問題: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邊界在哪裏?單隻產品的規模過大,投資運作趨於指數化,未來的收益會讓投資者滿意嗎?基金經理過去業績好,未來一定就好嗎?管理規模過大,管理多隻產品,如何做好公平對待所有的產品?

此外,爆款基金當前的實際成立情況偏差較大,營銷的痕跡很重,過度營銷是否存在?是否合理?爆款基金中,有一定的追高嫌疑,這種現象是否需要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