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樣板” 綠地進入“二次混改”深水區
本報記者 張玉 石英婧 上海報道
作為“混改樣板”實現整體上市5年後,7月26日,停牌一週後的綠地控股(600606,股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0606.SH,以下簡稱“綠地控股”)發佈了其新一輪深度混改的公告。
根據公告,為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優化國資佈局結構調整,完善綠地控股股權結構,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地產”)及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城投”)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擬轉讓的股份比例合計不超過綠地控股總股本的17.5%。
本次擬聘請中金公司作為其股份轉讓的財務顧問,後續將進一步研究制定股份轉讓的具體方案。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採訪獲悉,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後,預計綠地控股仍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但控制權結構可能發生較大變化。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有關規定,經公司申請,綠地控股股票於2020年7月27日開市起復牌。
涉及金額不低於145億元
根據《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監督管理辦法》的規定,綠地控股本次擬轉讓股份的價格不低於下列兩者之中的較高者:(一)提示性公告日(2020 年 7 月 27 日)前30個交易日的每日加權平均價格的算術平均值;(二)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公司經審計的每股淨資產值。
來自華西證券的研報顯示,公司近30個交易日的加權平均股價為6.78元,根據公司報表,2019年公司每股淨資產值約6.34元低於6.78元,根據不低於6.78元計算,此次轉讓股權涉及金額將不低於145億元。
另據瞭解,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上海地產和上海城投分別持有綠地控股25.82%和20.55%的股份。公開資料顯示,上海地產、上海城投均為上海市國資委全資持有的重要國資企業集團。也就是説,此次股權轉讓前,上海市國資委合計持有綠地控股46.37%的股份。若轉讓 17.50%股份,上海市國資委合計仍將持有28.87%股份,略低於公司員工持股平台格林蘭持有的29.13%股份。
綠地控股董事長、總裁張玉良表示,這是上海按照黨中央要求,推進國資國企綜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階段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充分顯示了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改革新思路。
張玉良説,綠地將再度扮演國資國企改革先行者、排頭兵的角色,作為“混改樣板”實現整體上市5年後,在今年全國國資國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區背景下,率先啓動新一輪深度混改。下一步,綠地將以此作為進軍世界一流企業的全新起點,釋放新動能,加速發展,以此次引入實力戰略股東為新起點,將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改革,再樹深化國資混改新標杆。
7月16日,在國務院新聞發佈會上,國資委負責人表示,下半年國資國企改革將全面發力,不斷激發企業市場主體活力,切實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上海國資國企改革一直領跑全國,5年前,上海全力推動綠地混改實現整體上市,“綠地混改模式”已成為近幾年全國改革的重要模板。
“綠地混改樣板”
揭開新一輪深度混改的序幕的綠地,正在步入自創立以來體制機制改革的第五個階段。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先後進行了多輪體制改革。
公開資料顯示,綠地誕生於我國市場經濟改革大規模啓動的1992年,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湧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不斷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正是綠地鮮明的“性格特徵”。
1992~1997年,綠地在純國有體制下按照市場化規則運行。雖然處於純國有體制條件下,但“市場化”的基因自成立之初就深植其中——綠地自成立起,即在當時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用人、分配、投資審批等方面實行了全面的市場化運作。
1997~2013年,綠地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成功完成了改制,形成了國有控股、職工持股的股權結構。與此同時,綠地也堅持對部分子公司不斷進行體制改革,通過改制將企業與經營者羣體利益掛鈎,增強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與活力。
時針撥回到2013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綠地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抓住發展混合所有制、推動國資國企改革的政策契機,果斷推動增資擴股、引進戰略投資者工作,引進平安、鼎暉等5家戰略投資者,引入資金117.3億元。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上海市國資委的直接牽頭下,綠地堅定不移推動企業資本化、公眾化,通過重組金豐投資,實現企業整體上市。2015年8月18日,“綠地控股”正式登陸上交所,成為一家公眾公司。
在自身不斷推進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時,綠地也積極參與央企和地方國資國企改革。據悉,其先後通過混改,投資入股了原寶鋼建設、貴州建工、江蘇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河南公路工程公司以及東航物流、上航國旅等國企。
張玉良表示,綠地過去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與改革同步” “與時代同行”,善於抓住每個歷史階段中結構性、趨勢性的機遇。雖然綠地每次體制機制改革所面臨的環境不同,但總的趨勢是不斷深化混合所有制內涵,推動企業股權更加多元化,體制機制更加市場化、公眾化、國際化。
滬國企龍頭求變
公開資料顯示,綠地已形成了“房地產、基建兩大主業並駕齊驅,金融、消費、健康等協同產業雙向賦能”的經營格局。
7月21日,綠地控股2020年半年度業績快報顯示,上半年,公司營業總收入為2099.2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1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80.17億元,逐季提升,降幅較一季度收窄6個百分點。
綠地控股表示,下半年,綠地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標不變、指標不減,力爭保持核心業績平穩增長,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
儘管各項指標逐季改善、趨勢向好,但對於投資者來説,綠地市值偏低仍然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7月29日,Wind數據顯示,綠地的總市值僅為915億元。相較於最高點時的3000億元,市值蒸發超過2/3。
對於公司股價偏低的問題,張玉良曾在今年1月回應媒體採訪時坦言,對綠地資本市場的股價,公司被嚴重低估。他表示,“究其原因,除了與地產行業總體估值偏低有關,也是綠地的流動性不足所致。”如今,啓動二次混改,綠地又一次站在了開啓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起點上,相應地,綠地市值等資本市場的表現,也將迎來新的契機。
在張玉良看來,儘管我國國資國企改革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國有企業仍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效率問題。同行業相比,保守估計,國有企業的資產回報率要比民營企業低2~5個百分點。從長期來説,這可能是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其次是動力問題。特別是在激勵機制方面,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相比,還有不少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這些問題,都需要靠不斷的改革來加以解決。
“縱觀1978年以來的改革進程可以發現,我國國資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與我國國民經濟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開放多元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相一致的。而且,總體呈現了從‘管企業’到‘管資產’再到‘管資本’的重心轉移。”在此前“國資混改的經驗與前景”為主題的主旨演講中,張玉良如是説。
7月28日,開啓新一輪混改後,權威評級機構對此表示樂觀,綠地獲標普給出將繼續維持評級展望為正面,長期信用評級為BB。
標普表示,上海市政府擬出售綠地控股的股份有望使該公司的股權結構更加平衡多元,從而提升公司運營的商業化程度。因此,將此次交易視為該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中向前邁進的又一重要步伐。
【來源:中國經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