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經濟工作大方向已經明確。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釋放出穩增長的強烈信號。
會議明確了明年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社會政策六個方面的具體內涵,首次提出“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多位專家分析,經濟增長是2022年的最大挑戰,應下大力氣穩定經濟增速。中國將繼續施行跨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政策制定與執行將更加強調靈活精準、效率優先和目標導向。
穩字當頭
政治局會議的表述中,在以往“穩中求進”的政策總基調之前,增加了“穩字當頭”,並要求“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重提“六穩六保”。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穩增長重回政策首要目標。結合近期保供穩價、房地產調控糾偏、降準等政策,穩增長重回政策考慮的首要任務,後續還將出台一系列穩定消費、投資和擴大內需的政策。
羅志恆分析,今年上半年經濟處在持續恢復過程中,GDP兩年平均增速從一季度的5.0%上升到5.5%,4月30日和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均沒有提“六穩”“六保”。但是進入下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房地產銷售和投資快速下行,微觀主體積極性下降,此次重提“六穩”“六保”,重回去年年底的基調。
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也認為,“穩”成為2022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這意味着中央對經濟放緩的擔憂增加。
“經濟增長是2022年的最大挑戰。”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此前表示,要保持經濟常態化恢復,應該下大力氣穩定經濟增長速度,因為高質量發展也需要將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內。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近日在2021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表示,明年的經濟增速可能從二季度開始回升,三季度達到一個高點,四季度略有回落,中國經濟基本上進入了5%~5.5%或者5%左右的增長平台。
中國社會科學院12月6日發佈《經濟藍皮書: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8.0%,2022年預計增長5.3%左右。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謝伏瞻在藍皮書發佈會上表示,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速預計達到8%左右,超過預期目標,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仍然面臨着一些問題和挑戰,需要重點研究和妥善應對。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更為樂觀。報告認為,明年中國宏觀經濟將逆轉2021年中國經濟復甦乏力增速回落的勢頭,一方面將延續2021年宏觀經濟復甦的動力和基礎,另一方面在宏觀經濟政策再定位、協調體系再調整以及“十四五”再落實等因素的作用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將得到極大的緩解。明年經濟呈現出一個前低後高的運行態勢,明年四季度增長速度將達到5.6%,全年可能達到5.5%左右的水平。
六大政策組合精準發力
此次政治局會議在政策論述部分提到了宏觀政策、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社會政策六個方面。
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的政策突破了往年的宏觀、微觀和社會政策三大政策的組合,明確提到了六大政策,更加系統、細緻,對不同領域有針對性採取精準舉措,反映調控能力和精準度在提高。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參與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時表示,2022年經濟發展增質提效、宏觀槓桿穩定可控和通脹價格分化收斂將是中國經濟運行的三個基本特徵。基於此,中國將繼續施行跨週期宏觀調控政策,“松貨幣、緊信貸、寬財政”的政策搭配基調將長期維繫,政策制定與執行將更加強調靈活精準、效率優先和目標導向。
在“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政策總基調下,政治局會議要求“宏觀政策要穩健有效”,具體來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註重精準、可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羅志恆分析,“提升效能”反映當前財政緊平衡態勢仍存,積極的財政政策重點從“量”轉向“質”。“精準”反映財政政策要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更好發揮結構性調節功能,服務國家戰略任務和大局穩定。明年財政政策重點工作可能包括穩定經濟(擴大內需)、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落實“雙碳”目標、促進共同富裕、促進科技創新、“六穩”“六保”、化解風險等。
“強調可持續則反映了我國珍惜政策的每一顆子彈,不透支未來財政空間為代價,有歷史的責任感,政策不僅考慮當前,而且考慮未來。”羅志恆説,減税要兼顧長遠的財政可持續性和税制合理性,以達到激發市場主體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促進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經濟、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
中金研報認為,2022年名義赤字率可能並不會上升,但是考慮到2021年超過1.8萬億元未使用資金將結轉至2022年,財政力度加強是大概率事件,並主要通過基建、轉移支付和減税降費綜合發力,促進疫後經濟復甦以及中長期結構性改革。
貨幣政策在穩健的基礎上,重提“靈活適度”或意味着在實際操作中將相機抉擇,取向穩中偏松。此次政治局會議召開當天,央行宣佈於12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出1.2萬億元流動性。不過,機構普遍認為,部分流動性將被用於對沖當日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最終淨投放量還有一定不確定性。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政治局會議還提到,微觀政策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市場主體總量已突破1.5億户。今年以來,受疫情多地散發、嚴重洪澇災害、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電力煤炭供應一度緊張等多重挑戰影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成本壓力加大,經營困難加劇。
對此,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推進減税降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做好保供穩價、加強用電保障、支持企業穩崗擴崗、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着力擴大市場需求、鼓勵科技創新,助企紓困與激發活力並舉。
“十四五”規劃首提“科技自立自強”,今年以來高層會議也多次提及科技創新。政治局會議強調,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繼續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12月7日發佈的《2021中國創新創業生態發展藍皮書》顯示,2021年新增創新相關政策102條。比如,2021年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同時改革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清繳核算方式,激勵企業創新,促進產業升級,預計今年再為企業新增減税800億元。這將極大地鼓勵我國製造業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更加註重科技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一直以來,科技創新面臨政策、研發、產業和金融的人為割裂和“中梗阻”問題,難以實現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的聯動循環。要打通官產學研金,讓政策更加具有精準性和靶向性,讓科研有政策扶持和產業對接,產業有科研支撐和資金流入,金融有政策支持和創投項目,真正“實現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近日在2021宏觀經濟論壇暨創新峯會上表示,中國到了一個需要把產業、科技、金融轉變為良性循環的關鍵時期,這種循環建立得好壞,關係到中國新時代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讓這三者形成良性循環,通過搭建平台促進循環,可能是未來的關鍵。
陳道富強調,要實現科技、產業和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還需要相互“看見”、“看懂”。科技、產業、金融這三個領域,很多優秀成果相對其他領域來説相當於“黑箱”。所以金融要支持科技創新,首先要“看見”科技成果,要“看懂”並能評估科技成果未來潛在市場價值。這個時候需要橋樑,即連接科技和產業,或者是科技與金融,或者產業與金融之間的橋樑。
作者:祝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