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遊客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掃碼領取旅遊消費券。(圖源:新華社)
3月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消費券”熱潮。在“五一”小長假即將到來之際,全國多地更是加大了對消費券的投入力度。“五一”小長期能否成為補償性消費的一個節點,消費券的刺激作用成為觀察的重要窗口。
當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正有序推進,但2020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表明,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其中,第一季度市場消費下降較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9%。受疫情衝擊,不少消費活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處於“休眠”狀態。雖然目前國內第二產業的復工率已達到較高水平,但以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為代表的生活性服務業復工率相對較低。
從目前的情況看,各地通過發放消費券產生的“槓桿”效應,有利於撬動終端市場消費。消費券不僅可引發連帶消費,還具有乘數效應,比如説發放50元券,能夠撬動15倍甚至20倍的消費。據悉,南京、杭州、鄭州、廣西等首批通過支付寶發放的地區已顯現出明顯的乘數效應,僅杭州消費券拉動消費就超過了30億元,撬動作用十分明顯。而鄭州首期發放5000萬元消費券,發放兩日核銷1152.4萬元,帶動消費1.28億元,乘數效應達11倍。可以説,通過發放消費券鼓勵居民消費,支持商貿及文旅行業復工復產復市,有助於提振消費市場的信心和活力。
在疫情造成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非常規時期,需要“超常”的方法提振經濟。為更好發揮消費券“小馬拉大車”的作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在消費券的發放形式及分配方面還需考慮進一步提升參與度和公平度。例如,各地消費券多采取“線上發放,多輪交替,送完為止”的方式。數天前杭州發放第5輪消費券,僅用了105秒就被“秒光”,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然而如果只有憑手速快才能搶到消費券,那麼對消費數字化不甚適應的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弱勢羣體就很難從中獲益。此外,還應加大對數量眾多的街邊小攤小店及小企業的傾斜和扶持力度,擴大消費券相關政策的受惠範圍。(海外網評論員 欒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