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效應只是短期噪音現象 節前節後的波動大抵對沖
內有A股監管從嚴升級,外有美股高位破位下跌,滬綜指本週重回振盪箱體的下方。國慶長假將至,市場進入縮量調整期,後市突破方向未明。
監管升級是A股下跌主因
納指23日暴跌3.02%,全球股市出現“黑色星期四”。但是,這只是滬綜指破位下行的導火索。
美股納指從2009年3月的1265點起跑,在今年9月2日觸摸12074點的峯值。如此漲勢,在於美國經濟和美企龍頭的頂端優勢發揮到極致,遏制潛在挑戰者的政經手段可謂無底線、無限量。
納指超級牛市,滬指弱熊市,彰顯A股和美股的低相關性。據MSCI統計,2004年至2019年的15年間,中國A股市場與全球基準可投資市場指數之間的相關性不到30%,在今年前四個月上升至55%。同樣,納指從峯值回撤不到13%,年內漲幅仍有約兩成。滬指年內僅上漲5.67%,並未反映中國的抗疫成功和經濟一枝獨秀。
本週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支持優質企業上市”成為關鍵詞,既要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又要嚴厲打擊規避退市行為。這預示着資本市場要遏制劣幣驅除良幣現象,惡炒題材股和績差股遭遇當頭棒喝。上週,證監會通報立案調查結果,吳某某涉嫌內幕交易本年度牛股“王府井”,且獲利數額巨大;本週又對天山生物立案調查。如此快速辦案,實屬罕見,凸顯實時從嚴監管而不僅是事後追溯的新基調。
天山生物年內最大漲幅為7.5倍,為近期創業板註冊制老股炒作龍頭。龍頭被強行摁住,前期橫行的“低股價+低市值”概念,本週前四天殼資源板塊平均下跌4.34%,但是,最近三年的漲幅分別是13%、25.75%和28.38%。炒家青睞低市值股的主因,一是市值小股價彈性大,二是存在烏雞變鳳凰的可能性。
縮量調整市場人氣低迷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在為長牛行情夯實基石。但好公司短期給予過估值的投機文化,則是A股長熊的內因。揣測監管意圖,慢牛才是最佳路徑,前提則是緩牛+長牛,即長期向上,斜率較平,不是單邊狂漲模式。
抑制題材股的大起大落,是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的不二法門。23日,滬市成交2407億元,為7月7日天量7936億元的三成。24日,兩市達到一字漲停板以上的股票有28只(包括4只新股),跌停股票有36只,虧錢效應出現。
相比之下,科創50指數延續強勢。監管層批准科創板基金本週發行,認購率超預期。首批4只科創50ETF單日認購資金達千億元,這與其説是在追捧科創板存量老股(平均PE92倍),不如説是看好以及護航螞蟻、京東等科技巨頭的A股之旅。而螞蟻登陸A股後的表現,是科創板改革成功與否的衡量標誌之一。
要提防市場不確定性因素
本週A股縮量下跌,與“國慶長假將至市場差錢”的羣體心理暗示有關。統計顯示,自從1999年國慶長假推行以來,滬指在21個年頭裏,節前一週錄得漲幅的有10次,節後一週上漲的有14次。這與大資金節前搬家有關。
實際上,長假效應只是短期噪音現象,節前節後的波動大抵對沖。統計顯示,在過去21年裏,國慶長假前後一週的平均漲幅分別為0.16%和0.09%,節後首周的整體表現並不比節前首周強。
9月最後一週是機構季度排名明戰期,突擊拉抬重倉股粉飾櫥窗的現象難免出現。不過,也有機構套現部分倉位,以迴避長假期間的不確定性因素。今年第四季度,A股漲難跌易,風險因素包括全球疫情的二次衝擊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等。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本週預測,納指或從峯值暴跌23%。
從歷史表現來看,從1999年以來,滬綜指十月圍城多數告捷,僅有7個年度出現十月下跌行情。可以説,紅十月不飄紅,多數意味着牛市結束或瘋熊臨近,經典的十月敗象出現在2000年(跌8.25%)、2005年(跌1.46%)、2008年(跌17.73%)、2009年(跌3.64%)、2012年(跌4.46%)、2018年(跌9.2%)的十月。
本月,滬綜指破位下行,周K線有填補7月6日的3152至3187點的缺口的技術需求。往年十月行情主線多是三季報熱炒期,只是今年漂亮50股多數估值處於歷史高位,且近四年來累計漲幅過高,制約了大盤上漲空間。謹慎來看,本輪行情龍頭指數科創50將延續縮量的收斂三角形格局,調整期或為月線級別。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