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互動頻繁 達成眾多共識
在德僑商期待中德關係走深走實(僑界關注)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日公佈的2020年德國與中國雙邊貿易額顯示,中國連續5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伙伴。中國經濟走出疫情影響的速度超出預期,德國汽車、機械製造和化工等多個行業從中受益。
在德僑商不懼疫情所帶來的短期困境,持續推進中德兩國的交流合作。
經貿合作 前景可待
自疫情暴發以來,各國交往被迫放慢腳步,然而中德合作仍保持着“高位運行”。在德僑商為推進中德發展,不斷地協調國內外資源,為推進雙邊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貢獻。
德國僑商會主席楊明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説:“在德僑商為中德兩國發展作出了兩項貢獻:一、增進了兩國對彼此的瞭解,二、促進了兩國高科技人才交往,促使雙方在技術領域穩步合作。”
“首先,許多在德華僑華人不僅能順暢地使用所在地語言,還能適應德國的思維方式。其次,德國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大企業在整體市場中佔比不到1/10。在華的德國企業一共有5000多家,這些在華企業的主要領導層中有很多華僑華人。”楊明表示。
德國僑商會執行主席黃仁國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貿易行業的許多在德僑商需要頻繁來往於兩國,因而對雙方的國家政策、投資信息、貿易規劃都有比較全面的瞭解,並能據此及時做到信息互通,推進雙邊業務。
黃仁國説:“除了信息互通,德國僑商會還推進中德政府及社團間的交流與互助,或將歐洲的先進技術帶回中國,或為祖(籍)國和家鄉牽線搭橋,實現合作共贏。”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王朔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指出,中德雙邊貿易合作連創新高,主要基於三大原因:一、中德貿易優勢互補性高。德國憑藉先進製造業,抓住了中國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和不斷擴大開放的市場機遇,由此促進兩國產業鏈的相互銜接;二、兩國皆重視製造業發展,因此雙方在製造業領域合作緊密;三、德國對華合作保持開放態度。在出口貿易、對華投資、項目合作、市場開拓、技術交流等領域,相比歐洲其他國家,德國一直保持務實合作的開放態度,中德間的投資和貿易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
科技交流 潛力無限
今年,中德兩國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了科技合作聯委會第25次會議,雙方都希望科技創新能為中德合作起到引擎作用,要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合作交往,擴展合作渠道。
楊明表示,德國僑商會原本計劃在2020年繼續推進中國工信部、中國工業聯合總會、吉林省政府在長春與德國全球市場領軍企業(世界隱形冠軍)大會組委會,合作舉辦“首屆世界隱形冠軍及中國單項冠軍大會”的工作。受疫情影響,大會舉辦時間一再延遲,目前計劃在5月份敲定舉辦時間,各主辦方目前仍在繼續推進準備工作。
“在德僑商目前的主要日程之一,就是將德國上千家的各行業‘世界冠軍’與中國進行對接。疫情期間,德國僑商會也一直舉辦各類線上會議,持續推進各項活動的進程,不會因疫情影響而停止工作。”楊明表示。
德國華人華僑聯合會主席李阿平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隨着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飛速發展,兩國的交流模式已逐步從互補轉向競爭。
“據我所知,還是有很多德國專家在科技領域上保持對外交流的開放態度,也願意與更多來自中國的專家交流合作,畢竟從長遠來看這也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情。”李阿平表示,“有部分德國專家也在不斷地向聯合會反映,受限於國內嚴格的隔離措施,他們無法及時重返中國繼續各類項目。”
“僑商會一直致力於將德國的高新技術引入國內,雖然這幾年德國少數政客對中國企業併購某些德企較為敏感,認為這會對德國的核心技術造成嚴重威脅,但這也只限於少數政客。總體而言,德國企業還是十分願意與中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畢竟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黃仁國説。
營業受阻 危中尋機
截至4月27日,德國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331萬例。為防止疫情繼續惡化,德國聯邦政府自24日起,實施為期4周的管制措施,進一步延長“封城”時間。
“目前,德國正面臨着第三波疫情的衝擊,民眾的晚間出行時間受到當局嚴格的管制。”李阿平指出,“除了醫院、超市、肉鋪等獲准營業外,其餘的商店或餐館一律不能營業。”
李阿平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從事餐飲業或旅遊業的在德僑商打擊嚴重,雖然德國當局會給予業者一定程度的補貼,但依舊無法彌補經濟損失。
“基本上我們每天都在與經營餐飲業、超市業、旅遊業的在德僑商進行溝通,許多僑商都表示倘若疫情繼續擴散,他們希望轉型,但對轉型所帶來的風險持有顧慮。”黃仁國表示。
黃仁國説:“我們鼓勵僑商慢慢轉型做國際貿易,因為貿易受疫情的衝擊較小。僑商可以將一些有特色的中國食品比如説像山東烤鴨、福建快熟面、各種水果、廣東米粉、菠蘿罐頭以及各種生活必需品等銷往歐洲,歐洲人平時也喜歡吃這些食品,當然也可以做中國企業在歐洲各國的海外倉。”
黃仁國認為,中國許多產品已逐步達到歐盟的標準,將各類產品銷往歐洲的商業空間巨大,對於迫切需要轉型的在德僑商而言,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