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若基於未落地的風險“因噎廢食”不太可取,但想要分散風險,或許還需要更多像“NFT+盲盒”一樣的新模式,給予市場以全新的活力與良性發展的希望。本文就裹着盲盒外衣的NFT作品,是“蜜糖”還是“砒霜”展開了討論。推薦對NFT感興趣的用户閲讀。
今年以來,NFT已然成為了數據藝術品市場的“頂流”,令人沒想到的是,第三季度NFT釋放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據悉,NFT在第三季度呈爆發式增長,整個Q3的交易額為51.37億美元,環比增長859%,另外日均交易筆數和日均交易價格較前兩季也有了顯著增長。隨着NFT市場熱度居高不下,“NFT+”的模式也開始登上“舞台”。
在這之中,首當其中的便是“NFT+盲盒”這個模式。分割來看,不管是NFT還是盲盒都是近幾年大火的單品,但為何兩者相結合的新事物卻能在NFT市場大行其道?未來,這個模式又能走多遠?
一、蜂擁、暴漲、宕機,NFT上演熱度“疊中疊”NFT,全稱是Non-Fungible 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它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特點,是可錨定現實世界中物品的數字憑證。
通俗點來説,NFT可以是任何數字化的東西,包括但不限於聲音、文字、圖片,甚至是遊戲、衣服、奢侈品。
它的關鍵創新之處在於提供了一種標記原生數字資產所有權的方法,且該所有權可以存在於中心化服務或中心化庫之外。
今年3月,加密藝術家Beeple的NFT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以6025萬美元的拍賣價成交,這一波可以説是NFT概念得以被更多人看到的重要契機。
至七月末八月初,可以看到接連二三天價成交的CryptoPunks大多以過百ETH的價格來計算,最高的達到了數千萬美元,僅僅CryptoPunks近7天交易量達到48988 ETH,約合1.21億美元,環比增長了1251.95%。
在這樣的熱度驅使下,不同行業的多家公司開始縱身投入NFT的“大海”。
6月,支付寶推出的限量NFT敦煌飛天和九色鹿皮膚被瞬間秒殺。
而後騰訊PCG旗下的NFT平台“幻核”APP正式上線,首期限量發售300枚“有聲《十三邀》數字藝術收藏品NFT”同樣在短時間內售罄。
8月,騰訊音樂率先推出了TME數字藏品平台,旗下QQ音樂和騰訊音樂人平台與胡彥斌等音樂人合作了首批“TME數字藏品”。
早在阿里、騰訊、網易等國內大廠加入之前,馬斯克、姚明等知名人物,可口可樂、迪士尼、漫威、Facebook等知名企業以及LV、GUCCI等知名品牌早已躬身入局。
但是伴隨着NFT被更多人注意到,越來越豐富的參與主體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了,於是“NFT+”的模式被衍生出來,其中當以“NFT+盲盒”這個模式最典型。
今年9月,APENFT在DeFine平台推出“Ape Party Club”NFT藏品後,因湧入大量交易者,致使平台宕機;同樣是APENFT基金會推出的ApeAvatar慈善盲盒與致敬KWAS系列盲盒均大獲成功。
其中,ApeAvatar慈善盲盒在活動開始1分鐘內就成功售罄,堪稱是“一盒難求”。
至9月底,這款作品的總成交量為45萬美元,成交量漲幅達9000倍,成交價均價漲幅超5200倍,二級市場換手率達2200%,被稱作是當代的“財富密碼”,名副其實,那麼“NFT+盲盒”這種模式為什麼一經推出就能引發這樣的轟動呢?
二、四重利好因素驅動,“NFT+盲盒”不斷升温1+1=2,是既定的數值計算等式,但偏偏“盲盒”與“NFT”這兩個單品相結合,卻形成了“1+1>2”的效果,在我們看來主要受如下四重利好因素的驅動。
前兩重因素與“NFT+盲盒”模式的構成元素息息相關。
1. NFT市場的潛力非常驚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就曾表示:“NFT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傳統互聯網時代‘複製粘貼’無法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頑疾,它可以幫助確定所有權,這對於尊重數字內容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都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
數據顯示,2020年,NFT市場達到3.38億美元,而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這個數字變成15億美元。
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大廠的入局與其相關配套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也逐漸完善也可以佐證這個市場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2. “盲盒”的加持,也給原本的“NFT”作品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提到“盲盒”便不得不提泡泡瑪特。
2020年12月11日,泡泡瑪特在香港掛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開盤後大漲100%,股票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
年僅33歲的王寧身家達到了500億元,位列《2020胡潤全球白手起家U40富豪榜》第19位。
泡泡瑪特的“故事”得益於“盲盒經濟”的底座,而原本“平平無奇”的NFT作品,被“盲盒”加持後帶來的不確定性、驚喜感、以及衍生的收藏價值,實現“身價倍增”也就有跡可循了。
3. “NFT+盲盒”還搭上了“聯名款”的風潮一般意義上的“聯名款”指的是兩個以上的企業或品牌擁有不同的關鍵資源,而彼此的市場有某種程度的區分,為了彼此的利益,進行戰略聯盟,交換或聯合彼此的資源,合作開展營銷活動,通過這一打法,合作品牌雙方可以疊加彼此影響力,形成更大的市場聲量。
以9月26日,APENFT基金會在Gate.io NFT魔盒推出的致敬KAWS系列盲盒售賣活動為例,就相當於NFT與KAWS的另類聯名。
KAWS這個公仔其實是美國街頭藝術家KAWS的作品,他於2006年創建了自己的街頭潮流品牌,強調“小眾”屬性,具有價格高、購買難度大的特點。
早在2019年KAWS與Dior的聯名合作款公仔售價就高達7500美元。
也正是因為KAWS這類高階潮玩的加持,這次APENFT基金會上線的盲盒連續12天都在2分鐘內售空。
4. 則得益於一部分影響力較大的公眾人物的站台上文提及的致敬KAWS系列盲盒售賣活動,就有波場TRON創始人孫宇晨在背後“打 call”。
“馬雲最年輕的門徒”、“2014年達沃斯論壇全球傑出青年”、“2017年福布斯亞洲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等精英標籤令孫宇晨本就擁有極高的話題度。
而2021年以來他在幣圈與NFT市場的一系列大動作也使得關心這塊市場的羣眾對他傾注了更多的目光,正因為如此,有了他站台的“NFT+盲盒”活動也就有了更多的關注度。
元素“爭氣”,再加上“聯名款”與“明人效應”的疊加作用,“NFT+盲盒”自然而然能夠成功“出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現在的市場,太多的新事物都只是曇花一現。
借“盲盒經濟”,上市首日暴漲100%的泡泡瑪特,如今也陷入了破發的泥潭,那麼裹着“盲盒”外衣的NFT是“真風口”還是“韭菜遊戲”?
三、有“元宇宙”背書,“NFT+盲盒”能否建立行業“新秩序”其實,在我們看來,如果將NFT比作美味沙丁魚的話,“NFT+盲盒”就像是鮎魚。
它的出現,給予了NFT市場以新的活力。
並且,客觀來看,“NFT+盲盒”這個模式其實是有“元宇宙”這個概念背書的。
元宇宙即Metaverse,這個概念最早誕生於Neal Stephenson 1992年的科幻小説《Snow Crash》。而現在的元宇宙概念,説白了就是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運行的人造空間。
但就是這樣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運行的人造空間”有多火呢?我的世界、模擬人生、動物森友會、CyberPunk2077這些遊戲因為元宇宙本身可創造、可拓展、無現實束縛等特性火遍全球,同時也開啓了包括騰訊、百度、字節跳動、Facebook、英偉達在內的互聯網大廠們的元宇宙軍備競賽。
基於NFT的本質,其最硬核的價值之一就在於NFT讓我們可以在區塊鏈的世界裏創造一個真正的平行宇宙。
簡單來説,NFT的出現實現了虛擬物品的資產化,從而實現數據內容的價值流轉。它改變了傳統虛擬商品交易模式,讓用户之間可以自由交易相關NFT資產。
藉助NFT這把“鑰匙”,可以讓雲宇宙中的任何權利輕鬆實現金融化,訪問權、查看權、審批權、建設權等,方便這些權利的流轉租用和交易。
因此,“NFT+盲盒”模式可以看作是元宇宙時代一種另類的ID。
有元宇宙這個概念背書確實是“NFT+盲盒”能夠帶來價值認同感的重要原因,但同樣也不能忽視其背後的風險。
一方面,盲盒主要是抓住了消費者的僥倖心理,大多數參與者都存在以小搏大的想法,很容易演化成無序的市場亂象。
以8月火幣NFT平台發行的小黃鴨紀念盲盒為例,其分為三種類型卡牌收藏品,從低級到高級分別是N卡、SR卡和SSR卡。
這款盲盒的官方售價為99元,但在實際的交易中SR卡售價達到5000元,上漲50倍。抽到的SSR卡牌售價為9666.66元,上漲近100倍。可是贏的概率只有18%,大部分抽到N卡的玩家,只能以跌幅高達50%的售價才能賣出。
甚至還有一部分網友吐槽,稀有度低的盲盒只能砸手裏,根本賣不出去。
長此以往,玩家們遲早會意識到“NFT+盲盒”只是一場零和遊戲。
另一方面,遲遲未能落地的政策也是懸在市場和玩家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今年5月,《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關於防範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出台,嚴禁虛擬貨幣炒作。
很快,加密貨幣的大盤震盪下行。據悉,NFT賽道的整體銷售額則從高點的1.76億美元驟降至860萬美元,暴跌了95%。
如果未來與NFT緊密相關的政策“靴子”真正落地,利好暫且不提,一旦是利空消息,別説“NFT+盲盒”模式了,整個NFT市場都將迎來一場大動盪。
總而言之,在區塊鏈諸多賽道中,NFT以其連通“鏈上與鏈下”資產的新穎特質和應用形態正崛地而起,其衍生出的“NFT+盲盒”模式也倍受追捧,但背後的風險不容小覷。
在我們看來,若基於未落地的風險“因噎廢食”不太可取,但想要分散風險,或許還需要更多像“NFT+盲盒”一樣的新模式,給予市場以全新的活力與良性發展的希望。
作者:易牟;公眾號:深眸財經(chutou0325)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6z8kY_mAdvTN6ZKsdjXE7Q
本文由 @深眸財經 授權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