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還沒到“撕標籤”的時候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億歐網”(ID:i-yiou),作者:黃兆琦,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核心觀點1、國內家電行業已過快速增長期,傳統家電企業開始向“科技公司”轉型;
2、美的重點佈局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業務,目前以服務家電製造環節為主,尚不具備B端增長驅動力;
3、面臨“大而不強”的中國家電市場,剝離家電“標籤”時機未至。
美的和格力較勁多年,終於先在市值上分了勝負。
2020年11月初,美的集團市值突破6000億元,超過格力2000億元,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就在今年1月,兩者還同處於4000億元的水平。
格力的增長瓶頸早有端倪,單一的產品結構是無法忽略的風險點。國內空調行業歷經多年高速增長,2017增速達到頂峯、保有量創新高,但此後市場趨於飽和、利潤增速放緩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今年,格力前三季度營收同比下降18.8%,已呈現出增長乏力的態勢。
相比之下,美的集團的多元化戰略讓其轉型之路走得更穩妥一些。除了在家電產品上不斷拓展品類,美的從2012年起積極向智能製造轉型,推出工業互聯網平台M.IoT,並收購機器人公司庫卡,至今已在數字化探索上投入超過百億元。
作為家電製造龍頭,美的是否具備轉向2B業務的實力?當C端家電消費市場趨近飽和,“B端智能製造方案解決商”的新角色能成為美的新的增長驅動力嗎?這一場不斷加碼的百億“豪賭”,勝算幾何?
家電需求瓶頸來臨1997-2016年是中國家電產業的黃金20年,誕生了美的、格力與海爾這樣的白電龍頭企業。然而最近5年,伴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國內家電市場增長明顯放緩,需求瓶頸已經到來。
國內家電行業市場銷售規模在2018年達到高點8211億元后開始下滑,2019年同比下降2.18%至8032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8.60%。拖累家電行業銷售額的主要產品來自於傳統家電品類,其中吸油煙機和空調下降幅度排名前二。
美的集團的營業收入也與家電市場的繁榮程度緊密關聯。2017年其營收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51.3%,但2018年起增速逐年下降,2020年前三季度同比下降1.81%。
傳統家電市場已現天花板,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為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許多傳統家電企業開始為自己貼上“科技”標籤。
互聯網江湖TMT行業專欄作者劉志剛認為,從企業估值的角度來看,科技企業高於互聯網企業,更高於家電企業。當家電成為場景化的智能硬件之後,其背後承載的內容與服務,有着更大的價值空間。
2015年,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雲傑就表示,未來海爾將不再是製造家電的企業,而是創客孵化平台。
2019年,TCL也更名為“TCL科技”並完成重組,業務板塊由家電、通訊、面板等業務,變更為半導體顯示及材料、產業金融及投資創投業務和新興業務羣。
美的集團在2017年提出蜕變為全球化科技集團的戰略,一方面是家電產品的智能化升級,另一大方向就是將更多精力轉向智能製造,挖掘B端增長點。
從家電產品向高端製造業轉型,美的並不是第一個嘗試者,國際大型家電企業的路線為其提供了可以效仿的範例。
GE在2016年將旗下家電業務資產賣給海爾,西門子於2016年將家電業務出售給博世集團,飛利浦先後剝離彩電、照明和小家電業務,三大巨頭紛紛將交通、能源和醫療領域作為發展重點。
2B業務的競爭壁壘更高,且成長空間更為廣闊,當前中國在這一領域仍處於起步階段,為在製造領域有多年經驗美的集團,提供了通過智能製造打開B端市場的轉型機遇。
科技美的 征途長遠在2B領域,美的佈局了消費電子、暖通及樓宇系統、機電事業羣、機器人與自動化、數字化創新業務五大塊業務,目前已覆蓋家電、汽車、地產、快消品、能源、航空、電子等20多個行業,在軟硬件領域都有佈局。
其中,機器人及自動化面向智能製造、智慧物流、智慧家居、康復醫療等領域,是美的最重要的轉型籌碼之一。
產業經濟觀察分析師梁振鵬認為,美的具備機器人使用者和投資者的雙重身份,中國既是機器人消費主戰場,又在核心技術上被國際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壟斷,因而美的想在市場和技術上成為資源整合者。
根據2020年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數據,中國機器人密度為187台/萬人,相比之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的這一數字分別為228、364、855和918。考慮到中國人口結構的改變,對標發達地區的工業機器人密度,中國工業機器人仍具備50%以上的提升空間。
2017年,美的斥資292億元,完成對德國工業機器人巨頭庫卡的要約收購(控股94.55%),從此機器人及工業自動化業務正式納入美的集團版圖。
收購完庫卡機器人後,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曾説:“美的找到了打開工業4.0時代的鑰匙。”然而在現實中,與庫卡的整合比方洪波想象中困難得多,想要憑藉這把“鑰匙”激活B端驅動力,美的仍然任重道遠。
在2017年與德國庫卡並表後,美的集團營業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但庫卡的業績頹勢也馬上顯現出來。
2018年,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收入256.78億元,同比下滑5.03%,在美的營收中的佔比從2017年的11.23%降至9.89%。2019年,該板塊收入繼續下滑1.89%至251.92億元,佔美的營收比重也下跌到9.05%。2020年中報顯示,機器人業務佔比進一步下滑至6.82%。
在盈利貢獻上,被寄予厚望的庫卡機器人也不能令人滿意。從2018年開始,美的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一直是其三大主營業務中毛利率最低的部分,並且逐年下滑。
在財報中庫卡解釋稱,這一情況源於2018年四季度經濟放緩,影響了庫卡兩大戰略聚焦市場——汽車和電子工業,公司一大半的銷售收入來自於這兩大產業。但在庫卡業績大跌的同時,其競爭對手ABB公司機器人業務的銷售額卻上漲13%。
雲計算和軟件業務也尚未起量。美的旗下的雲服務商美雲智數2018年營收約為3.5億元,2019年定下的目標是超過4億,相較於美的2000多億的營收規模來説體量依然很小。
目前美的仍然有80%以上的營收來源於空調和消費電器。對比國外已經轉型的家電龍頭,2016年飛利浦的醫療業務(診斷和治療、連接護理、健康技術)營收佔比就已達到42.1%,2019年進一步提升至67.5%。
佈局機器人及自動化領域超過3年,美的似乎仍難擺脱家電企業的標籤。
從宏觀層面來説,如今的美的集團和幾年前的西門子、飛利浦等企業面臨着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這也決定他們終將走向不同的轉型之路。
家電外企的撤離,帶有一定程度的“被迫”因素。
與全球製造產業鏈轉移的邏輯類似,家電產業先是在歐美地區發展起來。當歐美經濟發達時,家電製造的重心轉到彼時經濟開始起飛的日本。當日本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又轉移到經濟開始崛起的韓國和中國。
當中國的家電產品能以更低的價格佔領市場時,不具備成本優勢的“西門子、飛利浦”們退出的時刻就來臨了。前幾年海爾、美的、海信等中國企業接連完成國際併購,正體現了這一過程。
接棒而行的國產家電品牌,剛剛開啓屬於自己的時代。一位資深家電行業觀察員表示:“與歐美日韓等國的家電產業發展情況不同,中國的家電市場空間廣闊,產業鏈配套完善,雖然也可能發生產業轉移,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家電企業始終處於‘有錢賺’的狀態。”
因此,雖然美的不斷加大在機器人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入,但消費電器依然是其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組成部分。
不過中國的家電巨頭似乎熱衷於發展多元化業務,包括美的、格力在內的公司都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自動化、智能物流、智能製造等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但事實是,中國家電企業在高端產品和創新技術上還遠遠沒有達到飽和狀態,“大而不強”的格局下,家電企業要談“摘標籤”為時尚早。
2020年美的超過格力成為家電行業的“領頭羊”,可以説是贏在互聯網化的渠道上。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更加依賴線下渠道的格力所受到的衝擊,遠大於將營銷搬到網絡上的美的。
在互聯網銷售渠道下,分散的消費者需求和產品的不斷細化,使得單品類產品生產數量很可能達不到盈利的需求,需要智能化的生產方式來實現動態供應和降低成本。本身不賺錢的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其價值更多體現在這裏。
2020年3月,美的還宣佈收購“合康新能”。由於這家公司的業務涵蓋了工業自動化、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領域,美的一度被認為開始“跨界造車”。實際上,美的更看重的是這家公司的工業變頻器以及交流伺服系統,有助於加速美的中央空調的變頻化進程。
由此可見,美的佈局的面向B端的智能製造業務,目前還是以為家電製造環節服務為主。它並沒有像西門子或者飛利浦一樣,完全將主營業務切入家電以外的、具有更高利潤率的行業。
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祝運海認為,美的要想進入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供應鏈等新行業,需要重新規劃新的發展道路,建立起新的核心競爭力,其在家電行業的經驗和資源,並不能直接複製和擴張。
結語受市場環境和自身業務需求制約,美的現階段還不能被視為一家綜合性的智能製造科技集團。
當前,不斷在低利潤的機器人環節加大投入,與其説是美的在“去家電化”上所做的努力,不如説是向高端家電製造升級的必經之路。
從“家電美的”到“科技美的”,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致謝
因篇幅限制未能將所有內容附上,但感謝多位專業人士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觀點及豐富案例,特別緻謝(排名不分先後):
長江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祝運海,美雲智數工業仿真專家孔博士,產業經濟觀察分析師梁振鵬,互聯網江湖TMT行業專欄作者劉志剛,某資深家電行業觀察員
參考文獻:1.《美的集團:做大而美的百年企業》,信達證券,羅岸陽
2.《美的集團——五十載風華正茂,科技巨頭揚帆起航》,申萬宏源研究
3.《造機器人的方洪波,“不務正業”的美的》,創業最前線
4.《中國家電業的出路:打破舒適區,勇闖無人區》,家電圈,周簡
本文由億歐原創。申請文章授權請後台回覆“轉載”,聯繫相關運營人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