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封面新聞記者 秦怡 實習生 鄒阿江

今天是第29個國際殘疾人日,5年前林寒還在病牀上進行康復訓練,醫生告訴他,電子科技大學一個團隊研發了一款設備,可以幫助癱瘓人士站起來並實現行走。一個月後,林寒被邀請參加全國第九屆殘運會暨第六屆特奧會開幕式,並依靠外骨骼機器人進行了聖火傳遞。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12月3日上午,“科技改變殘疾人生活——外骨骼機器人”展驗活動在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舉行,活動現場,省內各地的肢體殘疾人士及四川大學志願者參加了此次體驗活動。

據悉,本次活動以電子科技大學研發的外骨骼機器人技術為基礎,以數字、互聯、可視、智能的國產外骨骼機器人為體驗產品。由脊髓損傷患者穿戴體驗,感受人工智能為傳統康復注入新的動能,重塑康復醫學提供的無限可能。外骨骼機器人與康復醫學場景的結合,實現輔助診斷、輔助決策和輔助治療的便捷和高效,切身體會科技給殘疾人生活帶來的改變。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記者在活動現場觀察到,這個外骨骼機器人,機器人身上的“盔甲”,穿戴好儀器後只需按動指令,使用者就能自己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其實,“助行外骨骼機器人”是近年來四川科技飛速發展的縮影,也是人機交互智能轉化的顯著成果。

今年32歲的林寒來自四川自貢,他在活動現場向大家演示了自己穿戴“外骨骼機器人”獨立的行走。七年前,林寒因腳下踩空,不慎從4樓摔到了1樓,等他醒過來時,自己已躺在醫院的病牀上。緊接着就是一個幾乎讓自己絕望的噩耗,腰椎斷裂,神經嚴重受損,下肢癱瘓。林寒在現場講述着自己的故事,他告訴活動現場的每一位殘疾人士,保持心態樂觀,儀器不能代替雙腳,但它能夠幫助我們勇敢的站起來。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今年48歲的彭阿姨和閨蜜一大早就開着自己的電動輪椅從温江趕到了活動現場,“早上還在下雨,頭髮都打濕了。”彭阿姨告訴記者,自己是在朋友圈看到活動的信息,約上閨蜜來體驗這個可以幫助自己行走的機器人。

閨蜜王阿姨是活動現場的第一位體驗者,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她穿戴好了外骨骼機器人,緩緩的從輪椅上站立起來了,“15年,我已經15年沒有體驗過行走的感覺了。”王阿姨激動得滿臉通紅,她説平時在家,自己只能依靠站立架,每天站立一個小時,但腳踝、膝蓋關節都不能活動,這次體驗是她15年來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膝蓋以下三個關節同時動起來並行走。

“今天在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下重新站起來,感覺太好了!在重新邁開腳步的那一瞬間,感覺體內的血液再次沸騰,彷彿回到了曾經。”現場多位殘疾朋友看到彭阿姨體驗後的反,紛紛上前體驗,現場一片熱鬧。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據悉,本次體驗的外骨骼機器人是由電子科技大學程洪教授帶領團隊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並實現產業化應用,是2018年首批獲得國家NMPA(CFDA)認證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製造”。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電子科技大學外骨骼機器人研發團隊工作人員表示,外骨骼機器人能幫助肢體殘疾人通過有效訓練,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目標,可以針對患者的損傷和康復程度,提供不同強度的個性化訓練方案,增強患者的主動參與意識,並對康復進度給予實時反饋,作出量化評價,為改進康復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它的亮點是個性化、智能化定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2 字。

轉載請註明: 能穿在身上的“機器人” 科技改變了殘疾人士的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