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浮虧遭質疑 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仍臨壓力

外匯天眼APP訊 : 連日來,銀行或理財子公司發售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浮虧頻被投資者投訴。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6月9日,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售的淨值型產品淨值破1的就近50款,其中部分理財子公司發售的產品較為集中。

分析認為,目前淨值型產品主要配置資產仍為風險較低的債券,根據監管規定,新的淨值化產品均採用市場公允價值計量,因此債券的市場價格對投資收益率影響較大;加上近來債市價格波動加大,導致理財產品普遍出現浮虧情況。

分析還指出,多數理財投資仍以持有至到期為目的,主要是獲取票息收益,因此不能僅看短期浮虧,還是要看到期兑付的情況;從資產配置整體情況來看,本金虧損的情況不會太大。

不過,隨着淨值型產品規模佔比提升,投資者仍面臨風險意識“覺醒”,提升風險承受能力,打破對銀行理財“剛兑”的依賴心理。

淨值型理財浮虧

據黑貓投訴平台數據顯示,對某股份制銀行中低風險型理財產品大幅浮虧超預期的投訴達數十項。

上述股份制銀行APP公示的上述浮虧理財產品的產品説明書顯示,上述系列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風險評級為R2中低風險,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其中,銀行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

投資人王先生告訴記者,此前在該股份銀行APP購買了中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淨值型理財產品,客户經理在銷售推薦時表示一直都是本息兑付,非常穩健,結果每天都在虧損。“購買銀行理財主要就是看中其穩健保險,但是現在本金大幅虧損,波動已經完全超出了低風險範疇,難以理解,也更難以接受。”

實際上近來已有多家銀行或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售的理財產品出現淨值浮虧,引發投資者的廣泛關注。

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6月9日,淨值破1的產品近50款,其中截至招銀理財等5家理財子公司發售的產品佔比集中。

據招商銀行APP產品公告顯示,其代銷的一款招銀理財招睿公司季季開1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產品,截至6月3日的近1月的年化收益率為 -4.42%,產品淨值降至0.9997,跌幅達0.25%。

據產品説明顯示,該產品為固定收益類、風險級別為R2中低風險,成立於4月17日,主要投資固定收益類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不低於80%,標準化債券不低於60%。配置策略主要以持有標準化債權資產及非標債權資產至到期為目的。

就理財產品浮虧原因及對持有至到期盈虧情況的影響等相關問題,招銀理財方面並未給予記者明確回覆。某券商固收類分析師認為,4月底到現在1個多月以來,債市價格波動較大,相應的理財產品也出現浮虧,這主要是市場大形勢的原因,當然機構投研能力相對薄弱也有一定關係。

益標準研究員夏雨表示,在理財產品淨值化運作的大背景下,產品短期收益與資產表現有密切關聯,近期市場對未來經濟的預期以及央行在公開市場的操作影響,導致主要標的資產的價格出現一定幅度下降,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淨值亦出現下降,使得短期內七日年化收益率為負的情況。“未來資產價格回暖將有望推動收益率上行。”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熊啓躍也表示,目前理財投資還是以低風險的債券為主,且多數配置戰略都是持有至到期,也就是説大多不是以賺取資本利得為目的的,主要還是為了票息收入,本質上是投資行為。“如果能持有至到期的話,基本上本金風險不會太大。”

熊啓躍認為,整體來看,理財子公司發售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投資風險偏好依然較低,大多以風險較低的債券為主,股票等資產的整體規模是非常有限的,不能以短期的浮虧判斷是否達到預期收益率,主要還是看到期後實際情況。

不過,對持有至到期的收益是否會有影響,主要還是看理財產品的投資經理投資策略。上述固收類分析師看來,投資的債券如果能夠持有至到期會獲得票息收益,很少會出現虧損;不過一般來講,一個理財產品都是組合資產的配置,投資經理為了維持理財產品的綜合收益率完成考核壓力,會經常做一些買入賣出交易,如果高價買入底價賣出的話,有可能或導致最終虧損。

投資者風險意識亟待提高

對持有的標準化資產計量方法的變化,使得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波動與市場聯繫更密切。

多位銀行資管部業務人士分析指出,以前的很多淨值型產品是以“攤餘成本”法計量的,主要是債券的市場價格會受供求關係影響而波動,導致與攤餘成本法評估的債券價格出現偏差,若投資者中途贖回且兩者差價較大時,可能存在票息甚至本金虧損的風險。

攤餘成本法是以資產買入時的成本計量資產的方法,不考慮期間的價格波動。如購買一組債券組合,持有到期後實現的收益平攤到每一天,計算綜合收益率。這種計量方法,可以相對降低淨值波動。

熊啓躍表示,根據理財新規規定,現在淨值型理財產品對於持有的標準化債券都已使用公允價格計量,且根據監管淨值化的管理要求,理財產品管理人需要每天把投資組合的估值及時公示。“這也意味着,標準化資產市場價格的變動,將對投資收益的影響更加密切。”

熊啓躍指出,現在理財的投資多數是投資到債市,尤其是低風險的債券。“整個理財子公司投研能力來看,短期內投資債券仍然是趨勢,理財子投研能力較弱,投資自股權類投資佔比會較小,非標類投資也受監管影響壓縮較大。”熊啓躍表示。

對於近來因理財投資浮虧劇增的投訴,上述券商固收類分析師指出,儘管現在監管要求打破剛兑,但實際上投資人普遍對銀行理財還有剛兑的依賴心理,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合理波動仍沒有充分準備,未來仍須加強對投資人的教育。

某國有銀行深圳地區對公業務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該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很多實際上還是保本保收的。“現在大部分產品依然是按照預期收益率兑付的,一般不會願意讓投資者有逾期,否則很難吸引客户。”

過渡期內,隨着淨值型產品規模持續增長,老產品正在陸續退出,未來理財投資者將面臨更大的收益浮動衝擊。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10日,近1個月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2270款,業績比較基準均值為4.14%。與去年底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增加8款,業績比較基準均值下降0.22個百分點。

夏雨指出,對於理財產品而言,老產品會逐漸退出舞台,具備一定波動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將會是市場主要產品類別。“對金融市場瞭解不深的投資者而言,短期的產品虧損可能會影響到其投資理財產品的積極性,但只要做好投資者教育,讓投資者瞭解到淨值型產品運作模式和特點,就能降低對理財投資者造成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理財銷售過程中仍存在不少銷售人員向投資人承諾保本保收的情況。夏雨認為,對客户承諾理財產品保本金是理財經理對於行業轉型、投資風險、全責認識不充分的體現。目前理財產品銷售需要不斷向投資者傳遞風險意識。未來隨着淨值化波動導致的理財投訴類事件越來越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2 字。

轉載請註明: 短期浮虧遭質疑 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仍臨壓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