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帶動本地市場火爆,多地核心商圈交易額7月增長超20%
今年以來,全國多地發放多輪消費券,覆蓋餐飲、商超、文旅等多種場景,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提振消費市場。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累計發放消費券超過100億元,對區域經濟的拉動效果“立竿見影”。
各地通過各大銀行、商超、美團等本地零售企業發放的消費券,也成功帶火了區域商圈,確保消費券刺激本地經濟復甦增長。
美團數據顯示,受益於各地的消費券等促消費舉措,7月以來全國到店餐飲線上交易額環比上月增長20.2%。以北京為例,在建設銀行、美團等企業上線消費券活動後,7月18日至8月1日,南鑼鼓巷、前門等商圈交易額環比增長均超過20%。
拉動消費效果顯著,各大城市核心商圈人潮湧動
7月25日,北京朝陽大悦城人來人往,多名顧客掏出手機,掃描店內的二維碼。這是北京消費券發放的第一個週末,現場觀察發現,多名顧客均會主動打開美團、建行等App,領取餐飲消費券進行現場消費。
隨着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餐館、超市等場所漸次恢復,全國多地實體商圈恢復生機。研究表明,政府1元的有效補貼能夠帶動3.4~5.8元的新增消費。7月18日開始,北京陸續發放總額1億的餐飲消費券,預計可帶動6億消費。
接近兩週時間,多個商圈交易額持續增長,街頭巷尾煙火氣更濃。美團數據顯示 ,7月18日至8月1日,北京南鑼鼓巷商圈、前門商圈環比交易額分別增長29.1%和23.8%。相比去年同期,擁有百年曆史的王府井商圈交易額同比上漲64%,而互聯網人最常去的知春路商圈,交易額同比增長35.7%。
北京發放餐飲消費券,以提振本地消費,圖為外賣小哥在一家餐飲店取餐。
多地政府通過數字經濟平台發放消費券,線上線下融合促進商户復甦,已成為中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
今年五一前後,深圳同樣通過美團等企業發放5億消費券。數據顯示,4月28日至5月16日期間,當地龍華商圈、沙井商圈、西麗商圈、民治商圈和福永商圈,交易額環比增長也均在20%上下。
暑期來臨,近日雲南、貴州等地也通過美團、攜程等企業發放文旅消費券,進一步催熟了當地旅遊市場。據瞭解,為適應遊客出遊的各個場景,文旅消費券包含酒店、門票、跟團等多種類型,最大程度發揮消費券的“乘數效應”。
美團數據顯示,7月至今,雲南省景區門票訂單環比增長近200%,西雙版納、德宏等地的住宿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50%。
在貴州當地,一家酒店的總經理吳清為介紹,酒店近幾天都迎來了滿房:“7月26日以來,有四、五十筆訂單都用了消費券,有的客人為了湊更大的折扣,也會連訂幾天。”
精準補貼,本地實體商户受益
綜合分析本輪全國各地消費券活動,其主要特徵在於通過銀行、傳統商超或美團等即時零售來發放定向消費券,確保“精準補貼,利在當地”。
以北京為例,受益於消費券活動,京城的“煙火氣”逐漸迴歸。
數據顯示,自6月初北京恢復堂食以來,當地堂食夜間訂單量增長357%;7月夜間休閒娛樂訂單量也環比激增55%,增速達到全國均值的5倍以上。
研究表明,1元消費券能撬動5元新增消費。美團消費券活動提供的數據顯示,訂單漲幅最高的店鋪同樣是實體餐飲小店。比如,深圳寶安區“燒鵝小店”單日營業額相較疫情期間增長了4倍多,蛇口街道有小吃店鋪的粽子銷量上漲近7倍。
深圳發放消費券後,“安記燒鵝”迎來用餐高峯。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多地消費券除可應用在線下到店消費外,均覆蓋了外賣等即時零售相關場景,進一步拓展了補貼場景。
疫情期間,消費者對時效性、確定性的需求越來越大,即時零售等新業態快速發展。6月29日,《人民日報》專題報道稱,“即時配送”是“消費者通過線上交易平台下單,線下實體零售商線上接單,然後執行配送的一種零售服務方式”。
日前,商務部官網也發佈報告,首次明確“即時零售”的概念,點出了即時零售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發揮的作用。
“晚上想喝杯啤酒,出門跑一趟超市不划算,但通過手機下單,半個小時就送上門。”成都95後女孩周維,起初是因為下班晚菜場都關了,偶爾通過生鮮電商買菜,後來夜間點了幾次應急等商品,發現省事不少,開始習慣用外賣點更多東西。
此前,在湖北的消費券活動中,媒體報道顯示,消費券和即時零售結合,也進一步催熱了“夏日經濟”。美團數據顯示,6月湖北消費券的核銷中,啤酒、冷飲等品類銷量增長明顯,其中,精釀啤酒等商品銷量環比增長近60%。中百倉儲單個門店線上商超訂單環比增長超3倍,其中冰品類的銷量增長5倍。
此前業內曾分析香港等消費券案例認為,消費券的主要價值在於精準刺激本地消費,通過短期刺激消費需求,優化本地供給,繼而實現供需正向高速循環。
通過銀行、本地商超和美團等即時零售企業發放消費券,使得補貼具有精準、即時和本地化的特徵,更能夠精準推動消費券短期快速推動實體商户復甦,釋放中國消費市場的更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