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WeLens(ID:we-lens),作者:Yan Chiu 編輯:曉萌,頭圖來自:《團圓》
在我們有限的生命故事裏,父母家人,是繞不開的主角。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對一個人來説,至關重要。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曾説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命運。”
獨立的需求,會與父母的情感鏈接形成一些基本衝突。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我們不希望父母過度插手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父母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放手,以及放手的程度。
因此,為了避免衝突,大部分人會選擇搬出父母的家庭,通過獨居完成獨立。
但是最近,一些新的變化在發生。美國知名民調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佈了一項新研究,2021年,美國超過四分之一的年輕成年人(25歲到34歲),會與他們的父母或另一位年長的家庭成員生活在一起,成為50年來最大比例。疫情下住房成本的增加,是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歐洲,而在東歐和南歐,這個比例甚至達到了50%。
雖然尚不清楚這樣的變化會有什麼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與父母同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話題,我們徵集了一些和父母同住的故事。無論是否一起居住,背後都是子女和父母的故事。
“我不想和父母一起住”
@張張,26歲,山東
買不起房,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和父母一起住。沒有私人空間,真的不想聽嘮叨了。
匿名,28歲,北方某小鎮
想要自己的自由和獨立空間。老年人和年輕人從小生長環境不同,閲歷不同,觀念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在一起會有矛盾。我要出門,如果告訴爸媽,會怕他們牽掛,如果不告訴,也不好。在家的話,幹什麼他們都看着,太不方便了!
@tieying,45歲,北京
父母投奔異地子女。我不想一起住,父母他們喜歡控制、管理、約束子女,我想要自由的空間。我覺得可以住在一個小區,但不要一棟房子裏。
@五月,30歲,北京
從小住一起。雖然我擁有自己的房間,但總是會覺得我和獨立的生活之間並不是那一道房門可以實現的。我需要自己的空間,這空間是需要和父母保持一段距離,它會讓我真正的獨立。
自己和父母畢竟還是兩代人,很多傳統與新潮觀點的碰撞,難免會發生一些爭執,已經很難再像小時候那樣相處了。
人總是向前走的,我也在慢慢理解他們,更加平和的去處理和父母的相處模式,但可能如果不住在一起還是會利大於弊吧。
@土豆沙拉,24歲,上海
5歲開始和父母一起住。現在想搬出去,長大了,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否則永遠長不大。
但我目前待業,之前工作的時候工資也不高,承擔不起自己住的房租。
@R,30歲
和母親一起居住了一年。疫情始初正好在陌生城市,發現難以開啓新的社交,後來覺得孤獨就回到家鄉。一開始很不習慣,我從小就出去寄宿上學了,而母親也長期習慣一個人的空間,很雞毛蒜皮的事,譬如她把我穿的拖鞋收起來了、我早上燒的熱水她用掉了等等。常常讓我在細枝末節的生活中感到失控,生氣。後來溝通,也有繃不住吵架。再到她認為我做的不算正經工作,怕我以後養活不了自己,起了很多次衝突。
需要和父母有物理距離。我很容易受到母親影響,並且我希望接下來更為自己負責的生活,而不是單純為了讓她不要失望而去做事。
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在家躺平
@程程,24歲,廣州
今年找工作不容易,直到正式畢業了,我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所以我選擇先在家躺平。但就是這段時間我快被爸媽逼瘋了。
剛開始回到家的時候,還覺得挺好的。以前讀書時,除了逢年過節,平時不怎麼回家。所以這次回來,一説要待一兩個月,我爸媽可高興了。
週末和爸媽去吃的飯,吃的是我最愛的豬腳姜
每天起牀後不用想着要吃什麼,爸媽都準備好了。我記得回家第一餐,我媽還專門熬了雞湯,説是加了花膠、人蔘,大補。我爸出去上班回來還給我帶好吃的。就感覺我是被全家寵溺的寶貝,別提多滋潤了。
媽媽買的車釐子
但很快,“熱戀期”也就過了。
我這次回來也是和爸媽説過,是要繼續找工作的。最開始他們都安慰我,尤其是我爸,説是那些拒掉我的公司都配不上我。
過了一週後,先是我媽,悄悄打探我投了簡歷沒有。
很快,爸媽都開始主動催我找工作了。有時候我在用平板看綜藝,我媽看到,就皺着眉説:有這時間怎麼不多投幾家公司,多去面試。
他們每天也會轉發到處看來的招聘啓事。我爸還經常和我説起,他今天又聯繫了哪個朋友,那個朋友是幹什麼的,他們公司單位前景不錯,讓我什麼時候去和人家見一面。
我每天就壓力很大,很煩躁。睜眼閉眼都是他們在耳邊嘮嘮工作的事情。
《凪的新生活》
以前在學校最多就是看到其他同學拿到offer,自己會心慌一下,但現在是全天24小時的環繞立體音。
其實我並非沒有主動找工作,只是今年競爭太激烈了,想去的公司都沒消息。
我本來以為和爸媽一起住的這段時間可以當作瀟灑度假,但現在我只想盡快找到一份工作,搬出去住。
“從小和父母一起住,還想繼續住下去”
匿名,30歲,湖南長沙
已經一起住了30年零五個月。凡事都有人商量,並且覺得很安心。
@婷婷,28歲,甘肅天水
畢業後回家就業,與爸媽一起住。曾經在北漂了一年多,還是選擇回家就業。因為我是個戀家的人,不習慣大城市的冰冷,和父母一起變老,互相照顧,在小院的日子很温暖。享受被父母照顧的感覺。
@蘇蘇,25歲,東莞
從來沒有分開過,也沒有需要分開的理由。
學生時代、青年時代,一直住在一塊,不知道中年時代會不會持續下去,已經生活一起25年了。
很難想象如果不和父母一起住的話,一直保留到現在的芭比娃娃和童話書,誰來守護呢?
陪伴父母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小樹,27歲,北京
我已經畢業工作快兩年了。從小時候到現在,基本上還是一直和爸媽一起住。
我家在昌平,本科和研究生讀書也都在北京。雖然大學有宿舍,但我平時還是經常會回家。
和爸媽住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他們不喜歡我熬夜,不讓我喝奶茶、吃薯片,可能會損失一點點自由。
也不是沒想過要獨立搬出來自己住,但我覺得陪伴父母更重要。我感覺到他們在慢慢變老,很希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這個時候,儘可能多陪陪他們,多照顧他們。可能直到我結婚,婚後才會搬出來。
我第一次察覺到父母在變老,是某天突然意識到爸爸的飯量變少了。
那是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我爸50多歲了。我看他吃飯只吃了一碗就吃不下了,肉也沒吃多少。明明我小學的時候,他一口氣能吃兩大碗白米飯。
我第一反應就是問,是不是生病了不舒服。結果我爸媽很坦然地説,這不就是歲數大了,消化不好了。
我當時感覺就是很愧疚。自己高中的時候都在忙學業,對父母的關心還不夠,沒有關注到這些細節。
我和父母一起住,並沒有考慮過省錢的因素,雖然北京的房租確實很貴。但假如我們一家生活在一個物價很低的小縣城,我也不會因為房租便宜,就搬出來,我還是希望能更多地陪爸媽。
我覺得我和父母的關係就是“亦師亦友”。我會和他們分享我日常的瑣事,無論是我日常工作中的人際交往,還是我聽到的奇聞異事,他們都很願意聽,家裏氛圍輕鬆。
有的時候我也會成為他們的老師。比如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可能屬於“上一輩的思想”,我就會提出一個我覺得不錯的方法,他們聽聽覺得好像也對,可能就會按我的來。
《飲食男女》
比如説,我記得我曾經有一個表姐要來北京工作,我們幫她找到了一個。但她工作中受了委屈,覺得不適應,就想辭職回家。我媽就是那種急脾氣,直接和表姐她媽媽説,你女兒這樣肯定不行,不吃苦還想出來工作,不現實。我媽説的比較直白,兩個人就吵了一架。
後來我就建議我媽説,雖然都是親人,但是溝通方式依然很重要。可能他們那個年代兄弟姐妹比較多,不像我們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之間很親近,有話都直説。但現在畢竟不是住一起,大家也會相對有那麼一點點距離,還是需要注意説話方式。
我和父母一起住的時候,因為父母的生活也會有我的存在,所以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也會受到我的影響。比如説如果我不在家,他們可能6點多就醒了,直接就吃早飯了。但我在家的時候,我會睡到8、9點,所以早飯時間也就改在9點左右。他們醒了就在牀上躺一躺,或者收拾房間。
我覺得陪伴父母真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所以我的人生規劃中,無論是讀書還是工作,從來沒想過離開北京,離開父母身邊。
雖然他們有時候老嘮叨我,但我自己很開心,我也覺得他們很開心。在家,可以擁有和親人在一起的幸福感,這是什麼都無法替代的。
《團圓》
“因為一些原因暫時和爸媽一起住,是開心的”
@hazel,28歲,上海
主要自己住、偶爾回家住才是理想的生活狀態。除了大學四年在外地,和零星加起來一兩年不和父母一起住,其餘時間一直住在一起。
高昂的房租和侷促的租房環境,外加父母強烈反對與戀人未婚同居,最終還是迫於現實因素妥協了。
和父母一起居住確實很大程度上不會太孤獨,更容易地互相陪伴和照顧。但住在外面的時候才會有種自己真的長大了,要獨立照顧自己的感覺。還是希望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更多感受獨立和成年人的感覺。
@Liungson,40歲,青島
畢業工作後就住一起,13年了。幸運的是有個好媽媽,讓我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特別省心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方面都能給予我精神上的支持。
無奈的是有個頑固的爸爸,這十年來觀念不同經常吵架,差點動手,沒錯,孩子跟爸爸能因為政治觀點問題吵到互相推搡。後來為避免吵架,現在在家和爸爸幾乎沒有任何直接交流。
@不想透露名字的我,28歲,新疆
和父母住一起2年多了。疫情剛開始回到了家鄉,在這邊重新找了工作,順理成章地住在了家裏,爸媽也不想我出去住。
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時間真的不算多,想趕在出嫁前,和他們在好好生活一段時間。
@雨山,32,北京
生了小孩子,父母來幫我帶孩子。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們,感覺很放心。而且可以一起聊天,有什麼事情也有人商量,出出主意。和朋友出主意不同,父母看得會更多更遠,經歷過更多的人生,更有智慧吧。
工作後,爸媽來照顧我和姐姐
@桃子,25歲,贛州
2016年,我中專畢業出來工作。
最開始是和我姐一起租房子住,後來我爸媽過來照顧我們,我們一家四口在贛州租了一套房子住。
兩年前,我們買了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去年年底我和我老公結婚了,所以這套房子是我爸媽、我姐、我,和我老公,我們一起住。
我覺得和爸媽一起住,可以説無憂無慮。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每天回家有飯吃。家務活也是我爸媽負責,我和我姐每天只要負責上班就可以了。
以前我們一家都是在縣城下面的村子裏的,我爸媽沒有出來之前是在村裏面務農,後來去了貴州的廠子裏打工。我爸現在找了份搬運工的工作,我媽就在家裏。
我媽比較不適應城裏的生活。因為如果在農村,她有認識的朋友,來了城市以後就比較孤單。每天除了出門買菜,都在家。
所以平時我姐下班後,會騎着電動車帶着我媽去遛彎。我媽可喜歡跟我姐去玩了,雖然她總説和我姐去玩很累,一玩就是一整天,啥家務事都做不了。
但是每次我晚上回到家,我媽總是拉着我講,“你都不曉得你姐今天帶我去幹嘛了”,讓我猜他們今天去了什麼地方。
我媽最喜歡去的,就是到贛州周邊的村落裏去買菜,她覺得農家菜比城市裏面的菜要更綠色環保。
比如前幾天她去買了一把南瓜花,她本來覺得貴,但我姐想吃,一定要買。
於是我媽回來後一直和我嘮叨説,你知道這南瓜花有多貴嗎?8塊錢一斤,買了這一把9塊3錢,這一盤菜9塊3錢。整整唸叨了三天。
我們家相處得都很愉快。我們每天晚上吃完飯就會在客廳閒聊。聊一下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工作上有什麼事情不順。
大家也互相依靠、相互牽掛。有次我姐晚上10點下夜班,電動車沒電了要自己推回家。她就打電話喊我爸過去。我爸就走了5公里走到我姐工作的地方,推着車子又走了5公里回到家。
像是我和我老公還沒結婚的時候,有天我去找他,發現他沒有告知我,他和一個女性朋友單獨吃飯去了,但他同事都知道。
我當時很難過,騎着我的電動車就走了,邊騎邊哭。
如果是之前沒和爸媽一起住,我可能在家還會繼續哭。但住在一起,我哭到樓下就擦乾眼淚回家了。然後回家後不敢講話,低頭進門,洗了個臉,又立馬洗了個澡。
我們家的家庭氛圍真的很好。像我叫我爸,都直接喊他小名:老北。村裏的人都這麼叫他,我現在也這麼叫他。
小時候,我跟我姐算是留守兒童,跟着爺爺一起住,爸媽都在外面務工。
但是我們倆從來沒有覺得缺少了爸媽的陪伴,因為平時都會打電話。那時候給爸媽打電話還要去叔叔家,因為只有叔叔家有座機。
逢年過節爸媽回家,一家人都是在一起泡着茶,喝着酒,聊着天。每次他們回家還會給我們帶零食,帶那種比臉都大的棒棒糖,還有酒心巧克力。
我們家還有一點,就是不催婚。村裏人很多找媒人問到我奶奶,我奶奶告訴我爸媽,爸媽都會幫我們拒絕,説不用擔心她們,她們自己心裏有數。
農村都看不起沒有兒子的家庭,我奶奶也一直説要兒子才有用,我11、12歲的時候,還能聽到我奶奶叫我爸媽去領養一個兒子。
但我爸就是女兒奴。我出生的時候,我爸笑着出門的,村裏見到我爸的都問:兒子啊?我爸説,女兒。村裏人不信:“不可能,你笑得這麼開心,肯定是兒子。”沒想到,我真的就是女兒。
所以,跟他們一起住,我真的過得很開心。
作家張德芬曾經説過,“你生活中所有的難題,幾乎都逃不脱你和父母的關係。”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會受到父母方方面面的影響,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等,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説,我們與父母的關係,就是與世界的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是否會跟父母同住”引發了我們這麼多的討論,但是歸根結底,我們要思考的問題,還是如何處理好與父母的關係,究竟是父母要做出改變、孩子要做出改變還是雙方共同改變呢?
或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一次有效的溝通對話是必要的,畢竟這可能是影響我們一生的事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WeLens(ID:we-lens),作者:Yan Chiu 編輯: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