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A股32家專精特新企業首發募資逾400億元

年內A股32家專精特新企業首發募資逾400億元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邢 萌 孟 珂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專精特新企業持續擴容,正加速邁入資本市場。

    日前,工信部印發的《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指出,“十四五”期間,努力在全國推動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6月6日,今年已有32家專精特新企業成功登陸A股,首發募資規模逾400億元。

    受訪專家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健全,為各個成長階段的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精準資金支持,發展壯大的專精特新企業也成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力軍。未來,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渠道有望進一步拓展優化,也將有更多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強做大進而賦能實體經濟。

    科創板和創業板

    成上市主陣地

    今年以來,專精特新企業成為上市中堅力量,備受市場關注。

    “專精特新企業在特定領域具備獨特的競爭優勢,行業景氣度提升時,這些企業能夠憑藉自身優勢快速釋放其成長潛力,吸引風險偏好較高的資本參與投資。”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Wind資訊數據顯示,上述32家專精特新企業中,分板塊來看,無論是公司數量還是募資額,科創板均居首位,兩項數據分別為13家和229億元;創業板以11家的數量和110億元的募資額次之。另外,主板與北交所也均有數家專精特新企業上市。

    “科創板立足科技創新,堅守‘硬科技’定位,這與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定位相契合;科創板是服務這些企業實現規模化產業鏈、市場資金鍊融合與升級的重要平台。”沙利文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總裁王昕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此外,科創板的機構投資者比例相對更高,市場波動性相對平穩,能夠更好地促進科技驅動型企業成長。

    從行業分佈來看,今年新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主要來自機械設備(8家)、電子(5家)、基礎化工(4家)等行業。其中,電子行業以144億元的募資規模遙遙領先於其他行業。

    王昕分析稱,科技的創新、研發、應用與商業化需要一定發展週期,企業的商業化能力與盈利潛力得到認可後才能獲得二級市場青睞。電子行業、機械設備行業商業模式較為成熟,企業盈利能力得到了廣泛驗證,投資者也相對成熟,因此這些“智”造類企業備受資本關注。

    從更長週期來看,註冊制實施後,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數量逐年高速增長。據Wind資訊數據,2019年至2021年,歷年新增的專精特新上市公司依次為42家、91家、111家,增勢明顯。

    “近年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加強,從A股到新三板再到區域性股權市場,都在積極培育支持符合標準的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風險不同,可以為不同風險偏好的資本與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提供有效匹配。”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專精特新企業業績亮眼

    上市數量仍有較大空間

    總體來看,專精特新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良好,發展勢頭強勁。

    滬深交易所數據顯示,2021年155家創業板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年平均實現營業收入10.68億元,平均實現淨利潤1.3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0.1%、28.7%。155家公司中,147家實現盈利,93家淨利潤同比增長,佔比分別為94.84%、60%;科創板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259.33億元、淨利潤195.2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9%和42%。

    業績亮眼的專精特新企業也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麗珠集團副總裁兼董秘楊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近幾次召開的業績發佈會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資者參與。公司高管在互動溝通的廣度和深度上,與投資者展開深入細緻的探討,不僅進一步拉近了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距離,還加深了投資者對公司的理解,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做了充分解讀,投資者參與的熱情非常高。

    陳靂表示,江蘇、廣東等省份有大量優質中小型民營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對這些企業進行扶持,可以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民營企業融資難題。未來,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渠道勢必持續拓展並優化,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數量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資本市場需進一步鼓勵創新,出台政策支持創新型重點中小企業發展,加快其上市步伐,促進直接融資賦能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專精特新企業。”國際新經濟研究院執行董事付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至於如何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規則,陳靂建議,首先,進一步加強多層次資本市場對中小型企業的風險分層管理,鼓勵資本市場深度參與中小型企業從發展到上市的成長過程;其次,壓實企業上市各參與方責任,特別是促使保薦機構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確保遴選優質企業上市;最後,進一步完善退市機制和轉板機制,暢通資本市場“有進有出”,促進市場健康發展。

    田利輝提醒,專精特新企業一定要防止稱號化、標籤化和空泛化。專精特新是企業的業務實況或戰略方向,需要通過真實、準確和完整的信息披露,來明晰企業專精特新的屬性,從而推動構建專精特新企業上市的綠色通道,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的融資效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41 字。

轉載請註明: 年內A股32家專精特新企業首發募資逾400億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