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市值腰斬 “十億賭約”到期
即使賭約到期,董明珠和雷軍的較勁還沒結束。
文|小西
在小米港股上市103天后,10月19日,小米集團股價繼續下跌,一度跌至歷史新低,比起最高股價的22.2港元,市值最高5000億港元時,股價已經幾乎腰斬,市值也縮水一半。再過兩個月,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賭約”就到期了。在此之前,兩位選手都十分活躍,紛紛放言自己才是最後贏家。
賭約要追溯到2013年12月12日,雷軍與董明珠同時登台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典禮,作為獲獎嘉賓發言。狹路相逢,他們以一個“世紀賭約”亮劍。
本來,只是雷軍展示對小米發展的自信,放話5年內小米營收將超格力,否則輸個1塊錢。
然而,“鐵娘子”董明珠也並非浪得虛名,當即霸氣回應,要賭就賭10個億。
一個智能硬件領域開拓者,一個空調行業頭號老大,一個意氣風發,一個傲視羣雄。為了節目效果的“賭約”,背後是兩種不同製造業模式的較量,就算他們只是一句玩笑話,但羣眾們緊緊盯住,“賭約”變成暗戰,台上的場景延續到了台下的交鋒。
彼時的2013年,格力電器營收已經高達1200億元,而小米的營收僅有316億元。眾人皆為小米捏了一把汗,但雷軍敢於與巨人格力叫板,在頗為自信的同時,還相信互聯網的力量。
短兵相接間,戰事竟然越來越膠着。五年轉瞬即逝,小米成功上市,全年營收也突破千億大關。雖然格力也是一路高歌猛進,但是也軋不住小米“瘋了”樣的增長率,五年來差距不斷縮小,再一步就要被咬住尾巴。
尤其是,電子消費品行業具有一定季節性特徵,下半年出貨量及銷售收入高於上半年,而空調等家電產品的需求量增速卻並不明顯。小米的下半場戰局,佔得了天時地利。
這個吃瓜羣眾吃了5年的大瓜,終於將要瓜熟蒂落。勝負似乎已有分曉,然而同時卻又顯得撲朔迷離。
戰事膠着
對賭時刻,雷軍曾豪言,小米是中國創造,格力是中國製造,小米必勝。
而小米與格力的賽跑,或許正剛好可以代表新興互聯網行業與傳統制造業的角逐。
五年,不長不短,但是對於一個每分每秒都在接受市場檢驗的企業來説,已經能夠説明一些問題。
小米應該算是雷軍口中“風口上的豬”。踩上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過渡的風口,小米手機大打性價比與用户口碑牌,憑藉出色的互聯網營銷成功C位出道;踩上物聯網智能家居的風口,借勢小米手機巨大流量和品牌效應,小米佈局了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
從小米手機到路由器、電視、手環、空氣淨化器.....憑藉着出色性價比,出貨量遙遙領先,也為小米模式帶來無限的想象。
今年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突破千億大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小米互聯網創新模式的成功。
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模式的格力依然魅力不減。
根據格力10月9日發佈的業績預告,格力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1490.51億元~1508.55億元,同比增長33.05%~34.65%, 2018全年2000億元的營收目標勝利在望。
作為一家已經有28年曆史的成熟公司,格力依然保持平穩高速的發展,已經不容易。只不過增長勢頭不敵“風口上”的小米。
在10月10日收市時,小米市值為3424.7億港元(大約3022億人民幣),超過了格力2304億人民幣的市值。
但到了一週後的10月19日,小米市值跌到2745億港元(約2433億人民幣),和格力2253億的市值相差無幾。
雷軍曾説 “五年內小米超過格力的可能性是99.99%,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格力是工業時代製造業的驕傲,小米卻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董小姐”則保持了一如既往強硬而直接的態度:“小米把控不了供應鏈的品質”“雷軍輸定了”“最後輸的一定是他”。
事實上,董明珠不止一次提到小米“樹大無根”,”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它離開我不行,我離開它,無非是辛苦一些了,如果沒有產品做支撐,一切都會歸於零。”董小結內心其實並不瞧得上缺乏硬件和供應鏈控制的小米。
而雷軍講傳統和非傳統,講互聯網風口,本身就帶着一種“舊不如新” 的優越感。
不過,即使雷軍贏了董明珠,小米營收逼近甚至超過格力,淨利潤上的差距卻依然是一個巨大的鴻溝。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8.06億元,同比增長35.48%,小米經調整利潤38.16億元,同比增長62.2%。
“董小姐”賭錯了籌碼?
同樣的困境
無敵最深的寂寞。雷軍與董明珠,亦敵亦友,歡喜冤家。
董明珠曾坦言,每次開會都因為與雷軍姓氏筆劃比較靠近而坐在一起,但從未感覺有壓力,爭議之下是朋友。
五年前“10億賭局”之夜,主持人有意將小米劃分到互聯網輕資產陣營,格力劃到傳統制造業陣營,有意無意間挑起了論戰。
事實上,小米遠遠稱不上一個互聯網公司,而格力的崛起恰恰也與營銷有莫大關聯。
雷軍一直強調小米的本質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然而這一點卻越來越被懷疑。過去三年,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比重分別為4.9%、9.6%、8.6%。而2018的中期報顯示,小米互聯網業務收入佔比再一次下降佔比8.8%。這直接影響了它能否給資本市場講述接下來的故事。
互聯網風口上飛起來的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小米的“輕”以及重營銷的模式,一度被董明珠拿來作為要害攻擊,殊不知,董明珠自身就是營銷出身,被冠以“銷售女王”名號。
雷軍和董明珠,一個技術出身,卻談營銷,一個營銷出身,卻談技術。他們互相瞧不起,卻又互相欣賞。因為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他們都做到了了不起。
而在對方的領域,他們似乎無法遊刃有餘,甚至束手無策。
小米唱起“空調”新故事,但是由於空調行業是一個重資產行業,同時在渠道和售後上有較高的門檻,這不是小米所擅長的事情。小米曾三次進軍空調行業。2015年與美的共同推出推出“i青春”智能空調,號稱“年輕人的第一台空調”。第二次嘗試是在去年8月份,小米投資生態鏈公司智米科技,發佈智米空調,生產廠商為四川長虹。隨後又發佈了米家互聯網空調,代工廠商為長虹。
與此同時,董明珠對做手機也近乎執念,但似乎對此有很大誤解。她主打手機“質量” 為賣點,甚至不惜怒摔手機以展現格力手機的堅固。然而手機行業早就過了拼質量的時代了,一個空調可以用好幾年,但手機的更新率速度是空調的幾十倍。以賣空調的思路賣手機,也無怪格力手機賣不動,只得內部消化。
事實上,他們有着同樣的煩惱。格力的營收過於依賴空調業務,小米的營收則過於依賴於手機業務。品牌多元化轉型是他們共同的訴求。這也是他們幾乎同時涉足對方領域的原因。
與此同時,作為現今中國最成功的企業代表,小米與格力都到了技術轉型的時刻。
以紅米稱霸低價手機市場的小米要轉戰高端市場,而格力也力排眾議做起了芯片, “企業跟國家的命運是不能分開的,企業不能簡單地考慮,做這個項目能賺多少錢,而是要考慮通過這個創新能不能讓企業可持續發展,對國家有利。”
確實,商業模式的成功或許可以使一家公司繁榮一時,但是創新與技術,決定了它可以活多久,走多遠。
五年“十億賭約”,所帶來的營銷附帶效果,何止十億。其實,從賭約開始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一個輸家。只不過,還有比贏得賭約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