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的新能源市場,正散發出無盡的成熟和魅力。被激活的消費需求帶來了銷量的快速增長,給苦耕多年的新能源品牌帶來了滋養,也讓進一步實現扭虧為盈看到了希望。
然而,正是這個被眾人所能預見美好的新消費市場,按目前來説是仍未有足夠的體量來容納如此之多的參與者,使得部分品牌尚未度過襁褓期就半路夭折。
在資本的運作下,新勢力品牌背後都有少則幾十億,多則上百億的資金支撐。
當然,新能源造車的風險對於那些入局的創業者來説,僅憑資金實力當然是遠遠不夠的,技術管理、品牌運營、渠道建設都是需要面對的巨大挑戰。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偏差,都將決定成敗,就連曾經狠下決心並最被眾人看好的董明珠,不出意外的話,也將夢碎於此。
可見,新能源造車困難重重,但這並未消減外力高漲的入市熱情。著名的房地產企業恆大通過“買買買”的方式硬是用資本砸出了一條造車路,但這幾百億的決心非常人能擁有。
況且,這幾百億的花費也僅僅是打通了產品生產製造環節,接下去的品牌和營銷又將是一筆巨大的開銷。當然,恆大有決心,也不差錢。
據悉,其生產線已經開始試運行,首輛試生產的車型也已初見成形。
縱觀車市,經過幾輪較量後,蔚來、理想和小鵬顯然已經佔據新勢力第一梯隊。這點不僅體現在銷量上,在融資能力上也同樣擁有極強的號召力,而進一步在美的成功上市,實現IPO招募更是為其接下去的發展帶來雄厚的資金儲備。
這點對於新勢力品牌堅持走“高端”路線來説極為重要。以蔚來汽車為例,僅杭州一地,蔚來中心(NIO House)每年租金超千萬,加上蔚來空間、交付中心和人員成本,按目前的銷量來説顯然是不足以填補巨大的成本開銷。
需要一提的是,蔚來汽車目前在全國同時擁有94個城市的服務網點,租金成本仍是品牌運營中最大的開銷。而最讓蔚來焦慮的是,“高開高打”的營銷模式,使高昂的租金成本變得暫時難以逆轉。
報告顯示,蔚來汽車在2019全年淨虧損112.957億元,甚至連官方都毫不避諱地表示:蔚來持續經營仍存在很大疑問。
可見,外人看來不差錢的造車新勢力卻無時不刻在面對生存的危機,這種情況在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中也許同樣存在,用更低的成本賣更多的車顯然是這些品牌當務之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昂的運營成本給新勢力造車帶來的壓力無疑是沉重的,這些頭部品牌尚且如此,其他品牌想必情況會更糟糕。
甚至部分品牌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以“低價搶市場”的威馬汽車,為了減輕成本壓力,遺憾地選用了安全風險相比一線品牌更高的小廠商電池,這給車輛安全帶來巨大隱患。十月,正當威馬汽車摩拳擦掌等待上市迎來高光的時候,現場卻戲劇性地發生“一月連燒四台”的噩運,這對品牌來説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
威馬的“以次充好”當然不可取,但從側面反映出電池依然在新能源汽車的製造環節中佔據大量成本,以致於部分品牌願意鋌而走險。另一方面,一線電池品牌的產能是否能跟得上目前的市場需求,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一線造車品牌優先,二線造車品牌就陷入“無米下鍋”的窘境,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小廠商中尋找機會,這使車輛安全難以保障。
車市中,像蔚來、小鵬、理想這樣能成功上岸的品牌畢竟不多,像恆大這樣財大氣粗的實力選手更是少之又少,但各路大小勢力想要繼續得以生息,除了資本輸血之外,必定需要進行有效的成本控制。
因此,活力四射的新能源市場,一旦失去了資本的熱情,將會怎樣?
2019年,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曾斷言:“在中國沒有一家新勢力造車值得投資,努力燒錢到最後剩下的也就那麼兩三家”。言外之意,新造車勢力的較量是一場資本間的博弈,誰能笑到最後,就看誰錢最多。對於用户來説,相比賽麟、拜騰的暴雷,希望威馬的“現象”也只是個例。
相比之下,傳統車企在資金和制度的約束下則顯得尤為“低調”。但傳統車企當然也有新造車勢力不可比擬的優勢,如健全的供應鏈、強大的製造服務體系和極強的風險抵禦能力等,這些往往是新造車勢力欠缺的。
而這些能帶來的好處是,比如一線品牌電池、電機的優先採購權,穩定可靠的整車質量保障和完備的售後服務體系,並在整套儲備上,實現共享。與此同時,相比造車新勢力的暴雷、跑路,傳統車企龐大的體量無疑給用户帶來更大信心。
目前,傳統車企缺的是造車新勢力的思路,而造車新勢力缺的是傳統車企的成熟。如果兩者融合,或許是新能源品牌發展較好的解決辦法。
廣汽顯然是看到了。今年9月,廣汽集團古惠南在面對時下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向媒體表示:“廣汽新能源算是造車新勢力,不過廣汽新能源是有傳承的造車新勢力”。
這一點,在其新上市的埃安V中,明顯易見。來自寧德時代、中航鋰電、孚能科技和江蘇時代的高密度電池為其提供四個不同版本的續航里程,而電機則來自日本電產。這些優質的供應商帶來更加有效的續航里程和更加直接的動力輸出,匹配廣汽成熟的製造工藝,使得定位中高端市場的埃安V擁有不輸特斯拉、蔚來的產品實力。但在價格上,廣汽新能源明顯爭取到了更大的優勢。
最後:在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道路上,新造車勢力和傳統車企正在用各自有效的方式進行着摸索,誰的優勢更明顯,目前難下定論。
但新能源市場由自由生長期進入了競爭愈發激烈的階段,新造車勢力高額的運營成本顯然是讓人焦慮的,而對於那些尚未完成資金儲備的品牌來説,或將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