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豬週期”的重要之舉

  豬肉作為一種重要的民生商品,其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直接關係羣眾切身利益。儲備調節新機制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待市場考驗。落實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須形成上下聯動、高效有力的調控合力。

  持續回落的豬肉價格,讓消費者可以痛快地大口吃肉了,但也讓不少生豬養殖户陷入了焦慮。儘管專家此前已對“豬週期”做了預警,但年初還賺得“盆滿缽滿”的生豬養殖業,如今不得不面對或將到來的新一輪“虧損週期”。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5月CPI同比上漲1.3%,其中豬肉價格下降23.8%,降幅比上月擴大2.4個百分點。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月8日,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豬肉平均價格為45.04元/公斤;而6月8日,豬肉平均價格則為24.31元/公斤。4個月的時間,豬肉價格跌去了近一半。

  豬肉作為一種重要的民生商品,能否保障其市場供應和價格平穩,直接關係羣眾切身利益。與此同時,豬肉價格基本屬於市場定價,難免有一些週期性的波動,但豬肉生產儲存和加工銷售的鏈條長、環節多、範圍廣,“小生產、大市場”的特徵突出,在遭遇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或突發事件時,豬肉價格很容易大起大落,繼而引發供需兩端的諸多問題。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早在2009年就發佈了《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此後又歷經多次修訂,於2015年形成了《緩解生豬市場價格週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從實際情況看,相關預案對於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緩解價格週期性波動、保障居民豬肉消費等起到了積極作用。

  然而,2018年發生的非洲豬瘟疫情,對我國生豬生產及豬肉市場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此前政府部門在豬肉儲備調節方面積累的一些經驗做法,出現了部分失靈或作用減弱狀況,亟需結合當前實際進行完善調整。結合近兩年的實踐探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日前聯合印發了《完善政府豬肉儲備調節機制 做好豬肉市場保供穩價工作預案》,對於在豬肉儲備調節方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更具針對性的舉措。

  與2015年預案相比,新預案對預警指標和區間、儲備分類和規模、儲備調節機制等核心內容進行了修改完善,對近年來政府“有形之手”經驗做法予以機制化、制度化。

  比如,新預案增加了兩個重要指標:一是“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該指標作為一個先導性指標,可通過能繁母豬存欄的變化情況,對未來8個月到10個月後生豬產能的變化做出預警;二是“36個大中城市精瘦肉平均零售價格”指標,該指標更加貼近消費者感受,在豬肉價格過度波動時做出預警和響應。此外,根據生豬養殖行業普遍認可的“豬糧比價”指標,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或上漲時,設置出不同層級的預警區間,為市場自發調整留出充足的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新預案針對政府豬肉儲備的不同功能定位,分設了常規儲備和臨時儲備,有望讓儲備調節機制更加靈活精準。與常規儲備不同,臨時儲備充分借鑑了其他重要民生商品的做法,在生豬價格過度下跌、產能大幅下降時進行收儲,以實現穩定生產預期、穩定產能的目標。臨時儲備的運用,使得豬肉儲備的整體規模大幅提升,有助於增強對豬肉市場保供穩價的調控能力。

  總體來看,新預案對生豬及豬肉價格堅持“調高”與“調低”並重,充分發揮政府豬肉儲備調節作為關鍵抓手的重要作用,在價格過高時投放儲備豬肉,在價格過低時啓動臨時儲備。這既保障了居民消費需要,又可避免生豬產能的過度擴張或淘汰,有助於實現以供應穩保障價格穩、以價格穩促進供應穩。

  當然,儲備調節新機制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還有待市場考驗,但落實包括豬肉在內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是一場不可迴避的硬仗,需要統籌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在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基礎上,真正形成上下聯動、高效有力的調控合力,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5 字。

轉載請註明: 破解“豬週期”的重要之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