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整年風和日麗的温暖氣候中,港股市場已經接連過了好幾個寒冬。
從疫情暴發開始,港股就開始了“悲情”的下跌之路。今年以來,原本估值就已經較低的港股恆生指數下跌了13%,恆生國企指數下跌21%,恆生科技指數下跌了29.67%,恆生地產建築業指數下跌了17.6%,領跌全球資本市場。
遙想今年年初,A股溢價指數創出新高,港股市場終於有了抬頭跡象,投資圈開始瘋炒抄底港股,甚至有金融機構高喊“跨過香江去,奪取定價權”。然而,11月底恆生指數創出13個月新低,恆生國企指數還一不小心創出了近5年來的新低,港股市場用自身“實力”給了眾多投資者一個狠狠的“下馬威”。
如今,港股市場已經無疑是價值窪地,南向資金還在源源不斷湧入。但昨日教訓在前,究竟要以何種姿勢入場,才能抓住港股的“黃金底”呢?風險與機遇並存的當前,長期價值仍然是最重要的關鍵點。
一、越跌越熱的港股市場
對於“藝高人膽大”的投資老炮兒而言,大跌從來都不是止損的前兆,而是加大力度衝鋒的號角。在經歷了看起來頗為“慘烈”的下跌之後,投資者反而迎來了能夠理性審視港股市場的好機會。
10月份以來,隨着監管政策影響逐漸出清,恆生科技指數的估值逐漸得到修復,市場情緒終於趨於理性,再加上外資持續迴流,投資者們南下“掘金”的熱情又開始高漲起來。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3日,下半年以來合計62只聚焦港股市場的基金啓動認購,其中39只已經成立,合計募資超過140億元。同時,港股中的優質標的與美股和A股市場龍頭公司相比,已經具有明顯的估值優勢。基金公司扎堆湧入港股,看中的正是觸底反彈這個關鍵節點。
站在估值窪地向上看,港股市場接二連三的估值縮水更像是不得不經歷的一場成長陣痛。迅速成長且膨脹起來的互聯網行業近幾年衍生出一系列病症,平台壟斷、不正當競爭、數據安全、金融風險及資本無序擴張等問題都隨時可能成為擊潰整個行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斷收緊的監管政策引發資本市場的短期擔憂情緒,但長遠來看,強監管政策目的是對互聯網行業進行防患於未然的“刮骨療傷”,只有經過了這一遭試煉,港股市場的未來才能更加健康合理發展。
因此,在今年的大幅下挫之後,港股市場的監管風險、增速放緩等“雷區”基本都得到了顯現,摸清市場風向之後,當下顯然是一個較好的進入時點。
另一方面,今年下半年港交所也在努力“上新”,為自己擴充新鮮力量。隨着微博、網易雲音樂、商湯科技等互聯網科技企業紛紛赴港上市,恆生指數也計劃於明年年中將成分股數量擴容至80只,並在長期增加至100只,再加上港交所降低了海外發行人第二上市的標準,未來預計有更多互聯網科技企業將愉快地擁抱港股。港股市場迎來新一波“迴歸紅利”,長期來看,香港資本市場將保持相當的活躍度,成為內地企業上市的熱地。
不只是國內投資者,海外資本也對離岸中國股市投來了期待的目光,市場中的積極情緒同時又成為推高投資熱度的正循環力量。高盛提出將離岸中國股市的投資評級由標配提升為超配,預計2022年離岸中國股市將會達到16%的投資回報,這一舉動極大地帶動了二級市場投資熱情。投資者開始借道ETF搶籌港股,優質科技龍頭成搶籌首選,Wind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有超200億資金通過中概互聯、恆指科技、恆生科技ETF抄底互聯網。尤其是博時基金等機構旗下的中概互聯ETF、恆生科技ETF被投資者熱捧,甚至火到了限購的地步,足以看出市場的積極態度。
二、科技行業還吃香嗎?
港股市場熱度當前,但投資市場中最不缺的就是被火熱氣氛衝昏頭腦的“炮灰”。估值持續低迷是不爭的事實,面對動盪不斷的市場,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理性思考,港股市場的投資機會究竟在哪裏?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期待港股市場突然一飛沖天顯然不切實際。港股市場短期內將持續處於調整階段,互聯網巨頭仍然有持續波動的可能性,但新經濟科技公司在當下和未來,都是中國經濟重要支柱,也將成為港股長期投資的重要主題。
中國經濟轉型繼續發展,行業整合、消費升級將成為未來的長期主題。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具有長期增長趨勢的行業才能將繼續享有估值溢價並持續跑贏大勢。因此,識別出具有結構性增長優勢的行業非常重要。
2015 年至 2020 年,互聯網行業景氣指數分別為93.0、96.5、99.4、102.1、103.7、103.8,增長速度逐年放緩,但這並不意味着互聯網行業的落寞。橫向來看,字節、拼多多、美團等新興企業先後獲得支付牌照,百度、阿里、騰訊、小米持續進軍 AI、自動駕駛、芯片設計、車載系統等領域,互聯網企業正在不斷擴大自身業務版圖;縱向來看,互聯網企業加快向 B 端市場延申,依託雲計算、遠程辦公軟件等業務,對傳統企業技術能力進行全面滲透,也已經開拓出了B 端市場新空間。在信息技術產業升級面臨革命性機會的背景下,互聯網科技領域的龍頭企業遠未到達其增長天花板,未來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潛力。
一場疫情讓我們看到了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共享製造、協同辦公等線上技術的至關重要,傳統工農業、服務業的轉型需要,也讓研產供銷服各個生產環節迫切擁抱互聯網新技術。政策風暴之後,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基本面並沒有在短期內發生本質變化,對市場而言,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行業依然是優質投資標的。
事實上,在港股估值正處於歷史低位期間,科技板塊也確實在震盪期中表現堅挺。從數據上看,2015年以來,恆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達99.11%,年化收益率達17.5%,跑贏同期恆生指數、恆生國企指數、滬深300、中證500等寬基指數。截至4月30日,恆生科技指數成份股市值約19.3萬億港元,佔全部港股上市公司的25.4%,從總市值與成交量上看,恆生科技指數已成為繼恆指和國企指數後的旗艦指數。拿出過往成績單一看,恆生科技的“踩雷”幾率確實相對較低。
恆生科技前十大成分股中集合了大市值科技巨頭,互聯網、電子等板塊是它的重頭戲。以成份股2020年年報ROE、淨利潤同比增速來看,恆生科技指數成份股盈利、成長性遠高於主要寬基指數,且高於中證科技龍頭指數成份股,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恆生科技指數的估值水平高於主要寬基指數,與中證科技龍頭指數估值接近,但從性價比角度,恆生科技指數的PEG(0.66)明顯低於滬深300(2.14)、中證科技龍頭指數(1.25)。這意味着恆生科技指數的預期盈利增速較高而估值水平較低,指數進入長期佈局區域。
把住了新經濟核心資產這條命脈,在危機四伏的港股市場裏也不難殺出一條“血路”,恆生科技指數的過往表現與未來趨勢告訴我們,互聯網科技仍然是一門好生意。
三、觸底時刻,如何蓄力起跳?
觸底時刻,大大小小的投資者蟄伏於港股市場,個個都攢足了勁想要抓住時機蓄力起跳,那麼,一躍而起的時間點究竟在何處?市場給出的答案很簡單,對準互聯網科技股買它!買它!買它!
以目前正在發行中的博時恆生科技ETF聯接基金(代碼:A類 014438 C類 014439)為例,其標的指數前10大重倉股將阿里巴巴、小米集團、快手等互聯網大佬全部一網打盡,而且每隻成份股設定8%的比重上限,市場波動相較同類產品更小,適合在當前入場佈局。
四、結語
在全球流動性、國內政策及後疫情時代的種種挑戰下,相較於其他市場,港股市場有着無可替代的制度優勢以及背靠中國巨大經濟體的地利優勢。港股的未來將會走向何處,投資者大可不必過度悲觀,也不應盲目樂觀。歷經一年的整體調整,港股的種種結構性機已經開始突顯,此時此刻,投資者只需找對方向,緊握資產。
作者:錢皓、田簫
編輯:安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