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口罩拯救比亞迪?子公司一季度利潤增7成 卻陷電池巨頭掐架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財經

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

擅長代工的比亞迪電子,卻靠口罩“打出名堂”?

近日,比亞迪電子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公司根據供應框架協議向比亞迪集團提供醫用口罩。隨着公共衞生事件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國內外口罩的需求始料未及地激增,導致預期供應框架協議項下的交易金額將高於現有年度上限12億元。比亞迪電子建議將現有年度上限修訂為127.5億元。

據瞭解,比亞迪電子是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於2007年6月在香港註冊成立。作為內地第一代工巨頭,比亞迪電子背靠華為、小米、蘋果等大廠,也因此被看作“下一個富士康”。

公開數據顯示,比亞迪電子2019年營收為530億元,同比增長29.2%至;淨利潤下滑27%到16億元。其中下半年盈利狀況顯著好轉,主要源於國內和北美大客户業務拓展,以及手機結構件毛利率觸底回升。

2020年2月,比亞迪電子對企業經營範圍進行變更,並快速增加口罩生產線。截至目前,比亞迪電子產能已經達到5000萬隻/天,成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產商。

比亞迪方面對時間財經表示,他們生產口罩主要是出於社會責任,都是合理價格出售。未來的生產情況,還是要根據疫情的走勢來確定。從目前全球的情況來説,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對於疫情結束後,比亞迪如何處置口罩業務,目前還沒有更多信息披露,可以等情況更明朗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互聯網行業分析師丁道師告訴時間財經,從結果來看,比亞迪生產口罩,應該是“名利雙收”,特別是提升了它的社會形象,這是平時公關、廣告都很難達到的效果。雖然疫情之後,可以口罩業務會大幅下滑,但依靠已經創造的利潤,比亞迪可以繼續完善自己的生產線和產業鏈條。

轉產口罩

跟富士康類似,比亞迪電子主要從事代工。從業務來看,2019年手機筆電零組件收入185.6億元,手機筆電組裝收入268.5億元,新興智能產品收入60.3億元,汽車智能系統收入15.9億元。

隨着疫情的擴散,從今年2月開始,王傳福親自率領團隊轉產口罩。在口罩最緊缺的時刻,比亞迪方面3天完成口罩機設計圖紙、7天完成設備研發。2月14日,第一批200萬隻口罩下線。

隨着口罩業務的發展,比亞迪電子業績超出預期。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比亞迪電子實現營收85.64億元,同比減少17.59%;淨利潤為6.57億元,同比增長69%。2020年4月底,比亞迪電子發佈盈利預喜稱,預期截至2020上半年,淨利潤將同比增加不少於280%。

在比亞迪宣佈生產口罩之後,多家券商出具調研報告看好,並上調比亞迪電子目標股價。其中,中信證券研報表示,比亞迪電子Q1口罩主要供應國內,單價及利潤較少,Q2開始主要供應海外,單價及利潤均有望大幅提升。目前3個月內訂單可見度較高,下半年亦有望持續貢獻收入和利潤。他們測算全年維度口罩業務有望貢獻收入超百億元,利潤約50億元。

隨着疫情的全球蔓延,比亞迪方面接到多筆大單。4月12日,軟銀集團首席執行官孫正義透露,軟銀已經和比亞迪達成協議,將從5月開始每月交付3億隻口罩;4月20日,比亞迪方面獲得美國加州10億元的口罩訂單。其中包括約3億隻N95口罩,加州向比亞迪子公司支付了第一筆4.95億美元的貨款作為預付款。

但中間除了一個“小插曲”。5月初,美國加州州長對外透露,由於比亞迪生產的N95口罩未能在4月30日前獲得聯邦認證,比亞迪需向加州退還一半的定金,即2.475億美元。對此,比亞迪方面回應稱,加州口罩訂單的情況是延期交付而非取消。目前對於認證,還未有進一步信息,但也強調公司不會受到特別的損失。

與此同時,比亞迪因為疫情期間的表現,備受關注。2020年4月下旬,美國《財富》雜誌發佈了年度全球最偉大的25名抗疫領袖,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和馬雲、比爾·蓋茨登上榜單。

與寧德時代“互懟”

除了口罩,比亞迪最近還捲入了一場“漩渦”,問題的焦點在於針刺測試是否能驗證電池安全。

此前的3月29日,比亞迪“刀片電池”發佈會上,王傳福豪言稱要將"自燃"從電動汽車的字典裏抹去。同時,比亞迪公佈了針刺電池試驗視頻。試驗結果顯示,三元鋰電池劇烈燃燒、表面温度超過500度;塊狀磷酸鐵鋰電池無明火、有煙,表面温度為200度-400度;刀片電池無明火、無煙,表面温度為30度到60度。

隨後5月11日在寧德時代的業績説明會上,關於電池安全性檢測等問題,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明確表示,電池安全和電池的濫用測試是兩回事,有些人把濫用測試的通過等同於電池的安全。

這迅速引發了雙方的“唇槍舌戰”。5月11日,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李雲飛在微博回應,“不服?!那也來扎一下吧!針刺是難度最大的,堪比登珠峯!”

緊接着,寧德時代方面發佈了兩段視頻。其中一段顯示,在進行針刺實驗時,鋼針並沒有穿過電池包,而且還被電池外包裝的鋼板折斷了;另一視頻中,寧德時代對5系、8系三元電池模組進行針刺,均刺穿。結果表明電壓下降很少,也沒有引發短路。視頻配文稱,“寧德時代早在2017年就已掌握三元電芯通過針刺測試的技術,但是為什麼沒有推廣?通過針刺測試=電池安全嗎?”

5月24日,比亞迪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李雲飛再次發博,“針斷了也好,真刺了也罷,但電池沒短路,其實針刺實驗就已然失敗了。”;5月25日,寧德時代再次發文,針刺是否通過早已不重要,關鍵要看單體熱失控後,系統是否可以控制熱失控的蔓延,這為各類電池的安全應用設定了基本門檻。

其實,在這背後是2家國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的焦慮。韓國SNE Research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0.4GWh,同比降幅14.2%。值得注意的是,裝機量前十的企業排名發生了較大變化:LG化學以27.1%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松下和寧德時代分別以25.7%和17.4%位列第二、第三,比亞迪則只有4.9%的市場份額,排名降到第六。

但在2016年之前,比亞迪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2016年比亞迪動力電池出貨量為7.35GWh,位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二;隨後寧德時代異軍突起,從2017年到2019年,連續3年位居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