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吃了蓋中蓋,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路也有勁兒了,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兒。”
廣告截圖
這句家喻户曉的廣告詞,讓“蓋中蓋”一舉成為了哈藥集團當年提高業績的重要品牌。據公告顯示,哈藥集團主要從事從事醫藥研發與製造、批發與零售業務,旗下知名產品包括阿莫西林膠囊、葡萄糖酸鈣口服液、雙黃連口服液、六味地黃丸等。
1993年,哈藥集團在上交所上市,是全國醫藥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也是黑龍江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可以説,哈藥集團在A股市場上屬於最早期的公司之一。但時至今日,哈藥集團早已風光不再。
6月24日,哈藥集團再發公告稱,GNC將破產重整,公司作為優先股股東,償還次序位列普通債權人之後,無法得到優先清償。已投資的金額和股利有可能部分或全部無法收回。
20億元的投資,可能一分都要不回來。
哈藥集團風光不再
哈藥最為風光的時期,早已過去。
哈藥集團成立於1988年,但作為一家醫藥行業的公司,其早期的發展並非從產品本身出發,而是依靠大量的廣告、請明星代言等“偏方”來促進產品的銷量,從而提升業績。
一年超過30億元廣告費的“哈藥模式”,的確讓哈藥集團在短時間內將知名度打響,2010年以前成為了哈藥集團無比緬懷的黃金時期。淨利潤從2005年的4.56億元開始增長,2010年達到了11.3億元的巔峯。同時,2010年哈藥營收高達125.35億元,“哈藥模式”一時風光無限。
但這樣的套路註定無法長久。看看以前的“腦白金”,現在早已看不見其刷屏的身影。2011年開始,哈藥集團陷入了轉型危機,該公司在2011年半年報時表示,公司將加速產品結構戰略佈局調整,以應對業績波動。
哈藥集團這艘“藥企航母”,也開始隨着行業的波動而慢慢沉沒。
為了改善哈藥集團的業績,作為外部投資人的中信資本,曾建議哈藥在北京或上海建立研發中心,以此吸引優秀的研發人才,但最後不了了之。
無法培養長期的優秀人才,中信資本將希望放在了海外企業身上。
公開資料顯示,中信資本曾建議哈藥集團通過併購的方式增加新產品品種或者新業務,但哈藥集團特殊的企業體制,收購一事的阻力極大。中信資本曾試圖在2010年促使哈藥集團通過子公司收購了美國輝瑞公司在華的某動物疫苗業務,交易價格為5000萬美元,但收購後哈藥集團並沒有得到預期內的效果。
一次海外收購的不成功,並沒有讓哈藥集團停下腳步,海外投資成為了哈藥集團轉型的希望所在。
投資美企再遇滑鐵盧
海外投資,離不開中信資本這個牽線人。
2018年,中信資本為哈藥集團引進了美國知名的保健品企業——GNC,為人所熟知的“安利”,正是GNC旗下的直銷品牌。哈藥集團希望通過投資GNC來充實自己的產品線,畢竟投資了GNC的話,那GNC的成績就可以算作是哈藥的成績,還能進一步説服投資人。
只不過,投資美企的難度可不是哈藥想象中那麼簡單。
GNC作為全球知名、連續20年被評選為美國第一的營養品專業零售品牌,要歷史有歷史、要品牌有品牌、要產品有產品,幾乎是哈藥集團“完美”的投資對象。
截至2018年,美國GNC在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零售實體約8800家,提供1500種以上的健康產品。而當年,哈藥集團向GNC支付了1億美元后,獲得了等同於轉股後的40.1%的股權,並且得到了GNC在華業務的獨家推廣、分銷等一系列權利。
2018年,對於GNC和哈藥集團來説,是“完美”的一年,一方得到了想要的資金,另一方則得到了期待已久的股權。但問題,同樣隱藏在“完美”之中。
數據顯示,GNC的“盈虧”極為詭異。2016年GNC虧損2.852億美元,2017年虧損1.503億美元,但唯獨交易的2018年實現盈利收入0.698億美元,此後2019年GNC再次虧損0.351億美元。
而哈藥集團在後來的優先股交易中繼續充當了“冤大頭”的角色。據悉,交易前GNC每股價格不過4.62美元,但哈藥集團耗資近3億美元認購GNC的可轉換優先股,轉股價格為5.35美元,妥妥的溢價收購。
就連上交所都緊急發出問詢函,要求哈藥集團説明為什麼要花費巨資來收購一家虧損的海外企業。“錢袋子”並不富裕的哈藥集團,揮舞着美元回應稱,GNC可以豐富公司的產品線,並帶來協同效應。
然而,錢是花出去了,但哈藥集團依然沒有得到相應的收益,反而更像“一棵韭菜”。
數據顯示,2019年保健品佔哈藥營收比例僅為1.37%,而這一比例在2017年尚且還有3.41%。換言之,哈藥集團投資以後毫無效果,基本可以歸類為“投資失敗”。
哈藥集團曾公開表示,認購GNC發行的可轉換優先股,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固定收益,還能轉為普通股;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公司形象,豐富產品線帶來協同效應。
哈藥集團董事長 張懿宸
直女財經首席分析師萬雯琦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哈藥集團本身這幾年保健品業務發展緩慢,藥品盈利空間收窄,收購GNC這個國際知名保健品牌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出在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信息差。
國內的企業可能不瞭解海外企業的真實運營狀況。GNC在2011年進行舉債回購股票後,沒有充足的現金流進行廣告宣傳和電商擴展,存在嚴重的高負債和弱增長。所以哈藥相當於自己攬了一籃子債務。
哈藥集團所説的協同效應看不見,如今就連投資的固定收益都可能收不到。
據哈藥公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該筆投資賬面價值僅為8.98億元人民幣,產生的綜合收益損失近11.65億元。並且,累計營收股利1.7億元人民幣存在部分或全部無法收回的風險。
哈藥公告截圖
“20億元打水漂”,已是哈藥集團投資者們的預期之內。
對此,有投資者認為,明知道虧損也要強行收購,背後肯定有公司運營以外的原因,要查一查為什麼要摻乎進一家業績如此之差的美國企業?
投資有風險
實際上,關於哈藥集團在美國“踩雷”的猜想多種多樣。
有投資人士表示,能將生意做大的沒有一個是傻子。也有投資人士認為,2016、2017年大虧損,收購的2018年盈利,這完全就是為了高價收購設計的財務套路。甚至還有投資人士質疑,像是在洗錢。
投資者評論截圖
儘管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中企投資美國企業容易出現“踩雷”現象,但在實際的投資過程中,出現“踩雷”、財務欺騙等現象並不令人意外,畢竟投資有風險。
縱觀中企對外投資歷史,發生在美企身上收購“踩雷”的事件並不少,畢竟商業世界裏,有成功自然也就會有失敗。
金融分析師馬賽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如果説以前“踩雷”算是交學費的話,那麼今時今日出現“踩雷”的情況就讓人有點無語,原因有很多,比如對收購對象當地的法律法規不熟悉、併購對象管理團隊不給力等等,但這並不是導致投資失敗的理由。
有業內人士表示,像哈藥這樣的例子其實還不少,中國企業收購海外企業,還是得建立在充分調研、以及自己背景夠硬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