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討論一款虧損的理財產品,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裏,銀行的理財產品應該是很穩健的,收益率低一點能理解,還出現虧損就很難理解了。歸根結底,這還是來源於對理財產品的不瞭解吧。自從保本型理財產品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以後,理財產品也就不再保障本金和收益了,需要投資人自己進行風險等級的判斷。最近因為債券價格下跌較為明顯,投資債券比重較大的理財產品,出現收益下滑,甚至是虧損,也着實是有可能的。
不管未來如何,過去市場中可以選擇的理財產品種類特別豐富,多數產品的收益表現也着實要好過存款類產品,相比也更受投資人青睞。明顯感覺,周圍朋友存定期的已經非常少了。要麼是放在理財產品裏;或者直接選貨幣基金,金額大的可能會選擇大額存單,還像多年前那樣,簡單地存三年五年定期的,還真不多。當然,朋友圈並不光,樣本也非常有限,不能以面概全,但整體來説,銀行定存的吸引力是在減弱,反倒是規模小的銀行,在資金緊張的時候,藉助高利息來攬儲蓄,會推出一些有吸引力的存款產品。
那如果儲户存的定期到期了,要不要及時取出來呢,可能需要從這樣幾個方面考慮:
這筆錢的資金用途。如果當時就是為了某個資金需求準備的,也很快就要用到這筆資金,那自然是需要取出來。流動性需要是投資時要考慮的第一要素,優先級往往是最高的。看利息的變化。如果相比當下的定存利息,還有更好的選擇,那肯定是重新規劃更好。比如,國債和定存的風險級別,大體是在同一個水平,都是首先依賴一個國家的主權信用,那如果國債的利息比較有吸引力,或者當下國債在二級市場的實際收益率比較高,從定存轉為國債,也是值得考慮的選擇。再者,看銀行情況。有些定期產品,是因為當時銀行提供了很有吸引力的利息,那到期後,如果高利息不再,可能就值得考慮換產品。即便有繼續的高利率,也需要重新考慮銀行的風險。銀行一般還會提供自動轉存的功能,這個是在剛開始存款的時候,就會有的選項。比如到期轉存,或者轉活期,到期後,銀行默認就處理了,所以,在資金轉入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下。
理財,已經逐漸成為一項必備技能了,那在考慮一筆資金的投資去處時,最需要關注的是三個方面:流動性、風險和收益率,這三者之間卻是互斥的,不太可能兼得,最後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年齡、收入水平、資產狀況,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對收益的期望值,進行多方位的權衡和取捨。與理財產品相比,定期存款的收益率往往要更低一些,但更安全,是風險厭惡型投資者比較喜歡的安全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