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資“超配”A股 彰顯中國資本市場影響力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財經

  主持人於南:中國金融業、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步伐,不僅沒有因疫情而放緩,反而進一步加快,這體現了中國政府推進全面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毫無疑問,不斷加大與國際市場的融合,積極利用好外資,把海外成熟市場有益的經驗引導進來,有助於國內資本市場持續做大做強。

  本報記者 杜雨萌

  隨着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力度持續加大,資本市場的“國際範兒”也愈發得以顯現。事實上,無論是從當前A股的投資預期、投資潛力,以及透過此次疫情所展現出的我國經濟強大恢復力來看,外資“超配”A股的共識更加清晰。

  從對內影響上看,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近日表示,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起到了某種錨定作用,可以幫助提高股市質量。不管是從需求還是供給、提供服務或是提供資本來看,預計外資對中國市場的參與會加速。

  崑崙資產管理中心首席宏觀研究員張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起到的錨定作用,可以從投資偏好、投資行為以及價值取向等角度去理解。得益於境外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較高,海外投資者更加奉行價值投資理念,注重對於公司個體的研究,在行業選擇上也關注成長性。投資偏好往往更傾向於代表時代特徵的核心生產要素或是支柱性產業。而在投資回報上,大多和企業成長密切相關。

  張瑋認為,隨着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預計在境外投資者的帶動下,會進一步推崇價值投資理念,提升支柱型行業對金融資產的吸引力。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加速態勢,但今年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無疑成為一道為數不多的“逆行”風景線。

  如證券基金、期貨機構外資股比限制提早全面放開;全面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此外,據央行透露,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強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持續提升債券市場深度廣度,完善風險對沖機制和評級、税收等配套制度安排,進一步提高國際投資者入市便利度。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面取消QFII、RQFII額度限制,取消外資持股金融機構比例限制,以及持續推進的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可以説是近兩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過程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具體來看,隨着銀行間與交易所債券市場實現互聯互通,此舉不僅提高了債券市場有效性,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為實體企業融資降低成本,同時也加大了我國債券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而全面取消QFII、RQFII額度限制,取消外資持股金融機構比例限制,則有助於引進更多境外資本,有利於我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推進。

  當然,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舉措遠不止如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在8月25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兩年來,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先後宣佈並推動了50多條金融領域的具體開放措施。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是明顯加快的,外資機構進入中國的積極性持續加大,機構來的多,資金來的也多。

  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外投資者淨增持境內債券和股票729億美元,其中,淨增持境內債券596億美元,淨增持股票133億美元。7月份,外資進一步延續上半年的增持勢頭,淨增持境內上市股票和債券規模同比增加1.4倍。結合央行已披露的最新數據來看,截至2020年6月末,境外機構與個人持有境內股票24567.60億元,持有債券25724.23億元。

  談及金融業開放下一步舉措,劉國強表示,一是確保各項已經宣佈的開放措施落地,完善相應政策制度,促進有序銜接;二是推動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三是在擴大金融業開放的同時,更加註重風險防控,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四是維護完善現有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更加主動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形成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機制。

  田利輝認為,總的來説,引進境外投資者是手段、而非目的。我國需要藉助境外投資者的壓力,形成內資金融機構業務能力提高的動力和國內投資者金融素養提升的動能。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