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美國在簽署《巴黎協定》一年後宣佈退出,而中國和歐盟正在氣候環境方面加強合作,把這一問題放在經濟發展,尤其是疫情後經濟復甦的重要位置。歐盟及其部分成員國近期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及中國的“新基建”計劃等,將推動經濟綠色轉型。中歐應避免受意識形態等分歧干擾,在國際氣候環境合作領域發揮引領作用。
作 者
◇ 龍迪 (Dimitri de Boer) ◇
歐洲環保協會中國項目首席代表
◇ 王毅 ◇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院長
最近的負面新聞有點多:新冠疫情持續蔓延,中美關係岌岌可危,全球經濟支離破碎,地緣政治面臨危機......這着實令人吃不消。
不過,好消息也還是有的:當前,中國和歐盟正在環境保護領域開展合作,並極力推動全球範圍內正在實施的環境保護工作。
圖片來源:東方IC
綠色計劃高歌猛進
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當下,如何迅速恢復經濟顯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歐盟委員會公佈了一項高達7500億歐元的刺激計劃,其中將可再生能源、循環經濟、清潔運輸物流、數字時代投資(5G互聯互通、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等“綠色”投資放在優先地位。
許多歐盟成員國也紛紛制定了自己的經濟刺激計劃。今年6月,德國公佈了一項規模達1300億歐元的刺激計劃,涵蓋能源效率、綠色交通、氫燃料等多個領域。法國刺激計劃也側重於“綠色”,重點關注綠色航空、新能源汽車、新建自行車道和中小企業活動。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法國的一攬子計劃中有幾個富有創意的新點子:法國政府在為法航荷航集團提供救助的同時,要求該公司的國內航班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50%;同時正在起草一項新規,如果兩地間乘坐高鐵2.5小時之內能夠到達,那麼兩地間航班將撤銷。
生態文明加快建設
2008年,中國政府曾推出規模高達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以應對金融危機,但其中涉及“綠色”的內容很有限;但這一次,綠色投資的比例預計會高得多。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人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還有大量數據表明,綠色投資不僅有利於環境保護,同時還能促進經濟增長。日前,中國政府出資設立了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這是中國在生態環境領域的第一支國家級投資基金。
最近,國際社會對中國煤炭投資水平產生了一些擔憂。到2030年,中國的大部分煤炭發電將可能出現虧損。但另一方面,2019年中國在碳強度、非化石燃料佔比及木材蓄積量等指標上,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這説明中國正在認真履行《巴黎協定》承諾。
圖片來源:新華社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在簽署該協定僅一年後就宣佈退出。雖然一些州和大型企業仍在繼續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但美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缺位確實削弱了世界各國的努力。
中歐合作至關重要
中歐雙方應把“不造成重大傷害”的原則應用於所有的經濟刺激措施中。也就是説,刺激資金將不能投資於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及加劇全球氣温上升的項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裏,歐盟和中國是全球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的核心力量。為籌備原定今年10月在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歐盟-中國環境治理項目已經組織了一系列雙邊研討會,以非正式的形式討論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設計。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本就迫在眉睫的氣候環境議程顯得更加重要。有證據表明,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而是繼續破壞它們的自然棲息地,那麼諸如新冠肺炎這樣的人畜共患疾病還會持續出現。
當前大自然面臨着嚴峻危機,中歐環境合作將決定我們所處環境的可持續性。如果雙方合作出現裂痕,可能導致全球為氣候變化作出的努力倒退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顯然是我們無法承受的。因此,中歐雙方應時刻牢記這一點,避免讓意識形態等分歧干擾到雙方合作,並在綠色、高質量經濟復甦,以及提供全球性綠色公共產品方面共同發揮引領作用。
我們相信,中歐環境夥伴關係將進一步加強。雙方也將在綠色經濟復甦、氣候行動、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供應鏈等方面形成共同的發展思路。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也將進一步增強世界各地的城市、企業、機構和人民的信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真正的生態文明出一份力。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