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居財經 曾亦 發自上海
綠地控股(600606.SH)一則停牌公告,再次引發行業對其混改的關注。
7月20日晚間,綠地控股發佈公告稱,收到股東上海地產集團及上海城投集團的通知,兩者正在籌劃其控制權結構有關事項。當天綠地控股開市即停牌,停牌時間預計不超過5個交易日。
消息傳來,引發業內的種種猜想。
大部分人認為,綠地的兩位股東,大概率會通過轉讓部分或全部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二次或深度混改。而他們引入金融領域的央企戰投可能性較大。
截至2020年一季度,上海地產集團為綠地的第二大股東,持有綠地31.42億股,佔比25.82%,;上海城投集團為第三大股東,持有綠地25億股,佔比20.55%,;兩者所持綠地的股權相加,比例超過了46%。
五年前,作為上海國資委的混改試點,綠地借殼金豐投資登陸上交所,市值超過了3000億元,成為彼時國內房地產板塊的第一股。
綠地通過國企混改,形成了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權結構,這種結構能夠各取所長,同時發揮國資的資金、資源優勢,社會資本的流動性,以及員工持股所具備的營運活力。
混改上市後,讓綠地打通了直接融資渠道,藉助資本之力,綠地在規模、利潤等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回看2015至2019這五年,綠地的營收由2075.34億增至4280.83億;歸母淨利潤由68.86億增至147.43億;在手現金由396.17億增至786.55億。
實力房企往往更容易獲取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機會。除了常規的招拍掛、併購拿地之外,綠地常有“簽約”項目的大手筆,並從中推進多元化進程。
從簽約的項目來看,它們的體量都較為龐大,佔地面積超過1000畝的不在少數,投資金額也多在百億以上。除此之外,項目涉及的業態範圍較為廣泛,涵蓋進口商貿、科技創新、醫療康養、基礎設施、產業金融、會展、住宅等。
這契合了綠地的戰略大方向。綠地的構想就是,依託房地產主業,發展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及科創、康養等新興產業關聯板塊集羣,實現“3+X”綜合產業佈局。
在這些獲取的大型項目中,綠地貿易港全國化延伸佈局,形成“綠地貿易港模式”。今年上半年,其貿易港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5億元,同比增長52%。貿易港目前已在天津、西安、濟南、哈爾濱、寧波、貴陽、成都、昆明、武漢、蘭州等地落地貿易港項目10餘個。
金融產業方面,綠地除了與中金公司聯合設立“一攬子”基金;還繼續推進酒店輕資產管理輸出,簽約項目10個。在上海三甲港打造首個微度假項目、上航國旅也成功落地遵義機場全航線合作項目。
今年上半年,綠地的基建產業,也新籤合同2673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基建工程及專業工程項目比重持續增加,同比分別增加105%和132%。
不過,綠地的多元業務獲得進展的同時,房地產業務卻受到疫情的影響,業績有所下滑。
據其發佈的業績快報顯示,同期,綠地實現合同銷售面積1031.2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減少30.7%;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330.29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20.7%。
也因為此,綠地雖然在期內實現營業總收入2099億元,總資產1201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91%。但其利潤總額153億元,卻同比下降7.66%;歸母淨利潤80億元,同比下降10.79%;基本每股收益0.66元,同比下降10.81%。
混改的推進,能否讓綠地加快擺脱疫情的影響,提升業績高度?這有待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