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分工隨着人類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經濟全球化就是以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為前提的。沒有國際分工,人類生產力就不可能發展,社會財富之花就會凋謝。在國際分工基礎上形成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成果,也是各國經濟繼續繁榮發展的基本依託。可是,美國一些政客逆潮流而動,為了多佔便宜而一再謬言“美國吃虧”,甚至叫嚷“中國數十年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吞噬了美國”,以其自私、淺薄和短視給國際分工合作添堵,誤己害人。
中美經貿合作有利於中國、有利於美國、有利於世界的基本事實,絕非美國一些政客可以否定。應當看到,中美共同利益所藴含的超越分歧的力量,早就是推動兩國相向而行的重要力量。多年以前,以戰略眼光和長遠觀點來運籌國際關係的美國政治家,就認清了這一點。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時指出:“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從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究竟給中美雙方帶來了多少共同利益?這是一筆大賬,也是美國一些鼠目寸光的政客無法讀懂也不願面對的。
正常的經貿關係是建立在公平交易基礎上的互惠互利關係,而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國際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表明,一國的貿易所得並非以另一國之失為條件,貿易各方均可從貿易中得到利益。中美經貿合作促進了美國經濟增長,降低了美國通脹水平,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給美國消費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美國企業創造了無限商機和利潤,促進了美國產業升級。
美國一些政客只言貿易逆差,不提中美經貿合作帶來的經濟增長、就業增加、消費成本降低、企業利潤提升等,不是無知,就是揣着明白裝糊塗。美國利用佔據全球價值鏈分工“微笑曲線”兩端優勢在華生產並向全球出口,拿到了中美貿易中的絕大部分增加值。美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研究人員估算,2018年美國人花在“中國製造”的進口商品上的每1美元中,約有0.56美元實際流向了美國企業和工人,這一“迴流”比例是所有進口來源國中最高的。事實上,中國貿易順差積累的資本,又會以投資、購買等方式迴流美國,反哺了美國的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這也印證了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國際貿易有利於推動資源在世界範圍內優化配置,促進各國經濟共同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中美經貿合作帶來的共同利益遠超雙邊範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世界經濟陰雲密佈,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提出,美國領導人應該“讓中國成為美國公司、消費者、出口商和投資者的增長機會”。事實證明,中國以積極有力的行動同全球夥伴合作,成為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9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是2020年唯一能夠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深化中美經貿合作將有利於重振疫情後的兩國經濟,依然是符合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期待的明智之舉。近日,美國商會以及40多個行業協會呼籲:“中美擴大貿易能夠促進全球產業鏈恢復,進一步提振疫情下的世界經濟,為各國恢復生產提供有利影響。”
需要警惕的是,美國一些政客故意要把“合作共贏”的正數篡改為“你贏我輸”的負數,甚至不惜讓中美共同利益“縮水”,無端給中美兩國乃至世界製造損失。日前,“支持自由貿易美國人聯盟”聯合約160家美國企業、貿易組織共同致信美國國會,指出中美貿易戰使美國民眾2019年多支付500億美元關税,美國上市公司市值縮水1.7萬億美元。這樣的結果值得反思,打壓合作、大搞對抗的路還能走多遠?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最近闡釋“正和博弈”概念,指出不應該只考慮美國超越其他國家的實力,還必須考慮與其他國家合作以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
發展中美關係,必須避免戰略誤判,必須避免因一時短視犯下不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只有跳出零和博弈思維,遵循合作共贏理念,提升與他國實現共贏的能力,才能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範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