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火了 原著作者畢淑敏推“心靈治癒系”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李心月
最近畢淑敏小説《女心理師》的同名影視劇受到了廣泛的熱議,開播兩週,截至12月8日,有31.9億抖音播放量,1.2億微博話題閲讀量,並連續位於知乎話題前十。該劇囊括了產後抑鬱、討好型人格、雙向情感障礙、空巢老人、婚前恐懼等12個心理問題。相對於有着《捫心問診》《心理醫生》等經典心理劇的美劇市場來説,以心理師為主角的國產劇似乎是聞所未聞。這也引發了大眾對於這一“神秘”職業和心理問題的關注。
疫情的存在讓大眾對於社會心理問題越來越重視,不僅是《女心理師》,包括《脱口秀大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涉及心理問題的節目無一例外也火了起來。心理健康題材已經變成了文藝熱門。對於社會大眾來説,更是需要有普適性的讀物來慰藉心靈。除了《女心理師》原著外,畢淑敏還推出“心靈治癒書”系列,分為分《幸福課》《心靈課》《成長課》三本書,是從實際心理問題出發,幸福、心靈、成長三個角度深挖人生的真相。
“文學界的白衣天使”用心理諮詢案例記錄不幸 幫助治癒內心困境
提起畢淑敏,我們會想到她是一個作家,從小到大的課文和閲讀理解中常常出現的名字。她的身份有很多,她還是醫生,是職業心理師。17歲到藏北高原當兵,轉業後做了22年醫生,後又辭職去北大進修心理學博士、開心理諮詢室。文學家王蒙稱她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柴福善評價她:“太正常、太良善,即使做了小説,似乎也沒有忘記她的醫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眾生的宏願,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條不紊的規章和清澈如水的醫心。”
畢淑敏的個人經歷讓“人為什麼活着”“怎樣才能幸福”成為她筆下永恆的話題。心理諮詢師和心靈類讀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功能,就是幫助治癒內心的困境,迴歸正常生活。在充分遵守心理醫生職業準則和保證患者個人隱私的前提下,《畢淑敏的心靈治癒書》也有來自畢淑敏的心理諮詢案例,他們當中有抑鬱症患者、不被家庭和學校接受的“異類”、無法感知幸福的年輕人等。書中關於迷茫、焦慮、憂鬱,或者情感缺失帶來的不幸福感可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曾經有過。閲讀他們的故事的同時,也是在審視我們自己的心靈。
文學、心理學和漫畫結合 讓哲理和治癒幽默呈現
《幸福課》《心靈課》《成長課》三本書分別從理論指導、案例分析、親身實踐的角度為讀者提供獲得幸福的方式,這也是畢淑敏和讀者分享快樂和思考的動力。
《畢淑的幸福課》的藍本是畢淑敏在央視《百家講壇》上講的《幸福課》,擁有非常系統的心理學色彩,但也不乏文學的共情性和感染力。她從心理學、醫學、人文科學的角度,通過案例,詳細講解如何破解自卑、抑鬱、焦慮、恐懼等精神創傷,帶領讀者思考和探索和諧、平衡心靈的藝術。
《畢淑敏的心靈課》是畢淑敏工作中真實的心理諮詢手記合集,總體上可分為“個人的心結”、“對情感的解讀”、“掩蓋痛楚”和“釋放心靈”四個部分。她以心理諮詢師、作家和朋友的三重身份,為困境中的現代人破解生活中的憂慮和心理上的困擾。以講故事的方式為讀者分析30多個貼近生活的心理諮詢案例,教人學會和自我、他人、世界好好相處。
《畢淑敏的成長課》則從理論過渡到實踐,為讀者提供了七個可以親身實踐的心理遊戲。比如“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樣東西”“生命中影響你至深的人”“我究竟是誰”“寫下支持你的人”“我心目中的父母形象”……做完這些遊戲,讀者對自我和外界的認知都會有所改變。
除此之外,在《畢淑敏的心靈治癒書》中,每本插入了16幅極具特點的“小林漫畫”。或許對於大眾來説,“小林漫畫”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但是其曾入選過高考語文作文,並以總是能從生活中最細微的點滴切入,温暖、接地氣、生活化的特點被大眾喜愛,作者林帝浣的畫風與畢淑敏的文風也不謀而合。“小林漫畫”的哲理性插圖配上畢淑敏的治癒性文字,讓書中探討的話題能以更加輕鬆幽默的方式呈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