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門市心理衞生協會】
現在朋友聚會、談天,聊着聊着經常會聊到一個話題,就是 養生 。年輕的女性會聊到怎麼樣去護膚,年長的女性會聊到怎麼樣去皺去斑;年輕的男性會聊到怎麼樣去強身健體,年長的男性會聊到怎麼樣去降脂補鈣。養生已經成為一個時代流行、不論男女人人都很關心的話題。很多人為了養生,不惜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樂不知疲。養生成為人們解決温飽、物資富足之後,追求身體健康的一種重要體現。關於養生方面,中國的傳統文化為我們提供了眾多的古籍經典和民間智慧。如,東晉《養⽣要集》中的“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損智,多事則形疲。”
明代《壽世保元》中的“善養⽣者養內,不善養⽣者養外。”這些經驗和智慧總結為一句話: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就是通過修煉達到內心平靜、自在,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減輕或消除情緒對我們身體的消極影響。祖先的智慧不得不讓當今的中國人佩服,因為很多觀點不斷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是有道理的。世界衞生組織研究認為:90%的疾病與負面情緒有關。當人們處於負面情緒狀態時,身體會分泌有害的毒素,這些有害物質會損害各個器官,影響各個器官的正常功能,加快這些器官的老化。人的每一次生氣對身體來説都是一次地震,在瞬間對身體產生巨大影響和不可逆的損傷,引發肝臟損傷、腦細胞加速老化、胃潰瘍、心肌缺血、高血壓、甲亢、長斑等14種病症,導致人的八大器官受損。同時抑制有益物質的分泌,而這些有益的物質和我們感受到的平靜、愉悦等正面情緒高度相關。也就是説當我們經常處於負面情緒狀態下時,我們能夠享受的正面情緒的物質基礎也被削弱了。在平靜狀態下,我們大腦的耗能佔用了我們整個身體耗能的20%,耗能比是其他臟器的2~3倍。負面情緒讓大腦意識為一種痛苦的感受,消除痛苦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大腦會加倍工作以謀求獲得消除痛苦的解決方案。一個人生氣 10分鐘所耗費的能量相當於跑步3千米。處在抑鬱狀態下的人,即使一整天躺在牀上,不做任何運動,仍然感覺到疲憊和虛弱不堪。這是由於他們的大腦無法停止強迫性思維或反芻思維,這會讓他們的身體消耗着大量的能量。這意味着在總能量攝入有限的情況下,投入到其他各個臟器的能量減少,其功能減弱,老化加速,使得其他臟器產生疾病的可能性會大大地提高。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情緒經常不好,再好的護膚品也無法挽救你的氣色!再貴的保健品也無法拯救你的健康!民間常説:“6月的天,娃娃的臉。”人們經常用小孩子多變的情緒來形容6月的天氣的變化莫測。一個人經常情緒不穩或經常有負面情緒產生,其本質是心智不夠成熟。就心智成熟水平而言,我們成人有相當一部分仍然停留在孩童時期。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悲傷地説:“大部分的人在完成心智成熟之前,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成長期內,情緒是嬰兒與照料者之間主要的溝通方式,即使是在語言能力形成之後。
當嬰兒感覺到飢餓、寒冷、不適、害怕的時候,嬰兒會用隱含着負面情緒的啼哭方式表達內在的需要;當嬰兒感覺到舒適安全開心的時候,他也會用微笑來表達自己的滿意狀態。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天生就感覺自己擁有被關注、被照顧、被支持、被安撫、被理解、被保護的權利。 當這些權利未能被照料者很好的滿足和回應時,嬰兒會感覺到自己很受傷、很痛苦,會產生憤怒、焦慮、抑鬱、羞恥、恐懼等負面情緒。如果這樣的狀況一再發生的話,孩子就會形成固定的、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預期模式、感知模式、認知模式和應對模式。這些模式會在某種程度上被凍結在那裏,很難隨着個人的成長而有所發展。這些嬰兒時期保留下來的模式,會成為其成年後感知和應對現實的主要生存策略和工具。因此,這些人在成年之後其心智方面仍有一部分停留在嬰兒時期的狀態,會更容易扭曲性地去預期和理解現實的狀況,製造出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的情境,體驗到更多的痛苦,產生更多的負面情緒。我們要説清楚這個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牽扯到大量的潛意識的活動,潛意識活動很難用意識的語言去描述。下面,我用三個類比來概括説明心理諮詢工作所涉及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孵化器”,雞蛋變成小雞是需要將雞蛋放在孵化器中才能實現的。孵化器需要提供適當的温度和濕度。人的成熟也是一樣的道理:心智成熟需要提供抱持、回應、同調、共情、支持、保護的環境。諮詢師為來訪者在諮詢室創造類似的環境,讓來訪者的一些基本情感和感受得以湧現出來,讓其意識捕捉到。這樣,原來在他們潛意識裏面害怕、否定、壓抑的內容,有可能第1次被來訪者用言語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涉及到意識化、語言化、象徵化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彌補了嬰兒早年因照料者同調回應不足而喪失了這方面能力的成長機會。二是“維修廠”,這部分就像車主和修理工一起處理車輛問題所做的工作。通過引導來訪者描述其負面的情緒以及引發情緒的情境,從而總結出與負面情緒產生有關的預期模式、感受模式和行動模式,讓來訪者對這些模式有清晰的瞭解。在此過程中提高來訪者對這些模式的覺察力,讓他們能夠在各種關係中清晰的感受到負面情緒產生的過程、並且能夠説明那些模式呈現的方式。當來訪者的情緒能夠被總結為模式,並且用語言表達出來時,原先那種在潛意識中起作用的、引起負面情緒產生的部分變得可以被描述,從而增添了來訪者對負面情緒的覺察力和掌控感。之後,來訪者和諮詢師一起分析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將發現的模式與小時候的成長經歷,尤其是創傷性的經歷做連接。讓來訪者對自己負面情緒產生有起源性的理解,這份理解能夠幫助來訪者對自己情緒的產生承擔起責任並增強其改變模式的動力。在這個試驗場中,原來的預期模式、感受模式和行動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負面情緒都會呈現,諮詢師自身的情緒和感受也會受此影響,這個狀態被描述為:“兩個人在靈魂最深處的相遇”,這為來訪者的幻想層面和現實層面之間提供了中間的過渡場域。諮詢師通過對自身情緒的覺察和理解,來幫助來訪者覺察、描述和理解自己情緒及其產生的原因。當來訪者理解了舊有模式產生的情境和當初的保護作用以及應對現實的侷限時,舊有的模式就會出現鬆動,然後,慢慢的被來訪者減少或放棄使用,與之相關的負面情緒也會逐漸的減少。另一方面,來訪者具有創造性的、新的應對策略包括新的預期、認知、感受、行為模式也會在試驗場中和與其他人的關係裏出現,並且在試驗場內接受檢測及適應性的調整,並逐漸地成熟穩定,最終自如地應用到來訪者現實的人際關係中。由於新的模式更具有現實性、靈活性和適應性,來訪者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會隨之增強,心智也會變得更加成熟。由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這三個層面的工作會出現不同的側重,但並沒有嚴格的先後之分,只是在諮詢過程中,或明或暗的出現,共同推進着人格的成長和心智的成熟。各位在生活中尋求養生的朋友,為了身體的健康,為了內心的寧靜和自在,也許你還需要一場心理諮詢。本文轉自:沈家宏心理
作者:方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11年,廣東省心理諮詢與治療委員會會員,暨南大學特聘心理諮詢師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晶晶
審核:秘書處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61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普] 僅為了養生,也許你還需要一場心理諮詢?! - 楠木軒